“三国二十四名将”的武艺档次划分及战绩、特点分析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6-30 19:41:02 热度:297°C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这首打油诗知名度极高,但是其设定更接近于苏州评话《三国》而非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这点从“神枪张绣”便可见端倪。有人或许会说,张绣是赵云的师兄如何如何……这一设定同样是出自苏州评话,凡是看过演义原著的朋友都知道,书中并没有关于张绣的勇武的描写。

下面我们以《三国演义》为依托,分析一下所谓的二十四名将的各自优劣以及武艺档次划分。

一吕二赵三典韦

吕布的硬实力冠绝全书。荥阳之战短时间击败夏侯惇,证明其具备超一流水平;虎牢关独战关张联手三十合不落下风更是说明了即便在超一流中吕布也是超然的存在。

此外,辕门射戟时,吕布一把抓过纪灵,如提婴稚,足见其力量之大;一箭射中戟上小枝可见其百步穿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的吕布已经过了巅峰,状态对比虎牢关时有所下滑。

总体来说,吕布的武艺水平没得说,他的问题出在性格上——太过惜身,比起多数战将缺少舍生忘死的决心,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让他对张飞很怵,实际上即便是徐州之战已经出现下滑,但是依旧不逊于正值巅峰的张飞,所以吕布的劣势不在武技,而在性情。

赵云基本可以算作书中技艺的天花板,“但见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如飘瑞雪”是书中罕见对武艺的专门形容。另外,赵云还是著名的体力怪兽,穰山之战厮杀一夜突袭挑杀高览,杀散其部,还能三十合力退张郃;长坂坡、汉水两次突围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此外,赵云的箭术比吕布不遑多让,曾一箭震慑住东吴诸将,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项绝技。

赵云的劣势在于对战同级别战将的战绩过少,除了少年时期战平文丑和穰山之战三十合平许褚再无其他。所以在对比时我们常需要经过再三间接对比才能确定赵云的定位,直观性上要逊色于多数同级战将。

典韦去世较早,整体笔墨不多,除了濮阳之战杀退吕布麾下四将联手便只有与许褚酣战一日不分胜负。

另外,典韦的一对铁戟重八十斤,仅次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还曾轻易扶起数位军士都立不住的大纛,可见典韦的武艺路数也是以力为主。不过这倒也不是说典韦不巧,他的飞戟绝技在书中独一份,近距离杀伤力很强。

典韦的劣势便是闪耀的太过短暂,战绩不多,所以“三典韦”之说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四关五马六张飞

关羽是书中武艺特点最鲜明的人物之一,一杆冷艳锯重达八十二斤,冠绝全书。其打法刚猛,是不折不扣的一力降十会,特别是前期进攻犹如狂风暴雨、摧枯拉朽。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打法成就了关公的赫赫威名,却也让他巅峰期短暂,成了书中下滑最快的人物。同时迅猛的刀势对体力消耗极大,所以若战斗不能快速结束,随着体力流失关公的攻击也会随之归于平静。

马超的武艺水平无需多言,战绩也相当出色。渭水之战数合斩李通,七八合胜于禁,二十合胜张郃,两百三十合平许褚。入蜀支援刘璋时超过二百合平张飞……这些足以证明马超不负“神威天将军”之名。

照理说马超原本应当“无懈可击”,但是和吕布一样,他的问题也是出现在心理上。比如杀父仇人曹操就在眼前,却被许褚所震慑放弃了突袭曹操的计划,并且在之后的战书中马超对许褚很是谦卑。但是从之后二人交战看,马超的武艺比许褚只高不低,完全没必要犯怂。

张飞被很多人视作天下第二的不二人选,因为他曾两度战平吕布,像他的支持者说得那样,除了张飞确实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过,但这是因为多数人没有张飞这样的机会,所以不能将此当作张飞强于他人的佐证。

如果说赵云主技,关羽、典韦主力,那么张飞就是以“势”为主,这是战法,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面对张飞,除非是一流战将,否则很难不被他的气势压制,而且在压制对手的同时,张飞还能够让自身得到提升,等于说是自带敌军减益、自身增益的被动技能,就这点而言,全书无人能与之比肩。

硬实力够强、巅峰保持时间也够久,硬要说短板,大概就是在汉中系列战中对张郃一战。当时张飞兵势大利,却三五十合没能将张郃拿下,还被其在重重包围中突围而走,若以张郃为媒介,间接看不如赵云和马超。

黄许孙太两夏侯

黄忠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在这一领域的知名度恐怕还要高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长沙之战,面对壮年关羽,年过花甲的黄忠硬是百合不落下风,一举奠定了其超一流武将的地位。

当然了,提到黄忠就不能不提他那过人的箭术,虽然论箭术精妙黄忠未必就强于吕布和赵云,但是他却将此绝技更多用于战场,这点比所谓的一吕二赵要强得多,当初若不是感念关公恩德,在长沙他足以一箭令关羽饮恨。

黄忠的劣势说到底还是年龄导致的硬实力不足,虽然他战平了关羽,入蜀之战展现出的武艺也明显强过魏延,但是无论对战夏侯渊还是张郃都没什么优势可言,甚至与李严交战四五十合不能取胜,还被诸葛亮认为只可智取。汉水之战黄忠被曹军围困冲突不出更是和赵云大杀四方,令张郃、徐晃不敢迎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许褚的战绩相当强悍,二十合平吕布,三十合平赵云,五十合平庞德、二百三十合平马超,一天平典韦……这些都足以令许褚跻身超一,但是面对一流武将,许褚的优势却不明显,河北大战与高览不分胜负,收徐晃时更是五十合未占到上风。总体来说,许褚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这点比起多数超一存在差距。

孙策和太史慈是江东武力标杆,孙策号称小霸王,夹死一将、喝死一将,这在东吴很突出,但是放眼天下也没什么特别的,所以这小霸王之称除了属下有意吹捧造势,也不排除少见多怪的成分。真正奠定孙策武力地位的其实只有和太史慈一战,两人两次对战平分秋色。

太史慈的实力与孙策仿佛之间,不过他的箭术相当出色,是能够比肩甚至超越吕布、赵云、黄忠的存在。两人的劣势在于没有与超一流战将交手的记录,这样一来就不太容易判断他们在一流中能处于怎样的位置。

夏侯兄弟的斗将战绩都不算多。夏侯惇在曹操起兵初期基本可以算作第一猛将,特点是悍不畏死,死战吕布、不让关公、追击赵云,无论何等猛将他都不惧。不过从荥阳之战不长时间便战吕布不过可以看出他与超一流武将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数来数去,论有效战绩,夏侯惇其实只有四五十合击败高顺这一个。

夏侯渊早期不显山不露水,但是箭术不错,后来用兵上的才能逐渐展现,被曹操委以重任,可惜在定军山被黄忠给杀了,不过这一战并不算作我们做武评时的有效战绩,两人在公平交战的情况下曾二十合不分胜负。

二张徐庞甘周魏

张辽威震逍遥津,论带兵相当有一套,同时武艺也颇为不俗,不过和孙策、太史慈一样,缺少与超一流战将对战的战绩,至于关公称其武功不在自己和张飞之下,只能说关羽对张辽颇为认可,里面的主观情绪很重,不能当作武力水平的证明。

张郃是一个让人一言难尽的人物,首次出场在河北大战与张辽对拼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证明了其一流水准。中期因三十合不敌体力受损的赵云、二十合被马超击败而沦为超一大将的背景板。不过在拼死一战的情况下也曾大战张飞三五十合不落下风,还在兵势大不利的情况下突围而走,可以看出拼了命的张郃还是颇为不俗的。总体来说,张郃和吕布一样惜身,但是他更高明。

徐晃在杨奉麾下时很是骁勇,五十合战平过许褚,之后在战场上表现也不少。不过河北之战,罗贯中采用“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衬托关羽,徐晃因而成了垫脚石,先后不敌颜良、文丑,看出其虽为一流中排名靠前的大将,但是对比超一流有着不小差距。

庞德是我认为一直被低估的大将,早年在马超麾下时有步战救主突围的表现,不过由于马超光芒太盛而被掩盖。曹操兵伐汉中,命众将车轮战庞德,其武艺得到诸将认可。投效曹操后曾奋力杀退后魏延,证明其水平要高过一般的一流战将。

襄樊之战,面对巅峰期的关平三十合不分胜负,而后对战老年有所下滑的关羽,百合略占上风,间接说明庞德要逊色于巅峰期的关羽。所以,我对他的定位是介于超一与一流之间,属于衔接性人物。

甘宁是东吴三位一流武将之一,武艺非常全面,大概是书中使用过兵器最多的一位,大刀、短刀、盾牌、铁链……特别是弓箭之术出神入化,多次射死对手。另外还有“百骑劫曹营”的高光,因而被孙权用以对比张辽。劣势在于缺少有效斗将战绩,即便是和同级战将也鲜有交锋。

周泰是我认为最被高估的武将,以《三国演义》为基准选出最强二十四将的话我不认为周泰有入围的资格。就斗将战绩而言,周泰乏善可陈,最被人称道的大概就是两次突围救出孙权,不过纵观全书成功救人突围后重伤濒死的大概也只有周泰一人。整体而言,个人认为周泰硬实力一般,作战全靠悍不畏死的冲劲,偶尔能爆发出超越上限的实战能力,但是依旧无法弥补硬实力上的不足。

魏延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心态上变化不小。早年血气方刚,谁也不服,襄阳城下大战荆州名将文聘;入蜀之战与黄忠争锋,差点大打出手;汉中之战一箭射翻曹操……可以说前期的魏延为了证明能力敢打敢拼,是不可多得的骁将。

但是后面随着五虎的陆续陨落与老去,魏延的地位逐步升高,作战方式也从猛将向智将转型,时常以诈败的方式引敌中计,并且因惜身以及与孔明想法不同而出现过怯战。总体来说,魏延属于标准的一流武将,没有太过高光的时刻,也没有太过狼狈之时,武艺中规中矩。

神枪张绣与文颜

张绣开篇已经说过,他的高设定来自于苏州评话《三国》,与《三国演义》没有关系。单论演义,张绣最多就是二流下游的水平,所以没什么可多说的。

文丑和颜良是罗贯中为了衬托关羽而牺牲的。文丑输在心理素质上,从他五六十合战平少年赵云,不明回合让徐晃料敌不过看,是妥妥的超一流战将,当然了排名不会太高,毕竟战平少年赵云是可以看做不如巅峰赵云的。但是无论如何被关公三合打得心怯都不应该是顶级大将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便这其中包含很多客观因素。

颜良之死是历史必然性造成的。关羽是罗贯中最为钟爱的角色,自然不会取消他斩杀颜良的历史功绩,只不过为了衬托关羽,他将颜良捧得太高了,而且也没想到后世人热衷武评的同时却不以结果论。

别的不说,二十合击败徐晃,令曹军诸将栗然,这份战绩足以位列前五甚至三甲。而他之所以被关羽所杀,书中写得清楚,是因为颜良压根没想交战,这无关武艺高低。说真的,虽然关公斩杀了颜良,但是我不认为他具备二十合击败徐晃的实力。

打末邓艾与姜维

这两位堪称后三国时期的“一时瑜亮”,他们承载了后三国的精彩,让很多想在诸葛亮死后弃书的读者得以坚持下去。

同时,邓艾和姜维智勇双全,与传统意义上的武将大有不同。但是必须说明,这二位能够上榜,特殊性和知名度才是最大原因,单论武艺水平他们是很难排进前二十四位的。

姜维的高光是让赵云中计,并且与之交战数合不分胜负,事后赵云还极力称赞姜维的枪法。但是首先二人交战时间太短;其次当时的赵云已经年过七旬;最后便是赵云对姜维的夸奖明显是长者对后辈的一种赞许。

而真正能看出姜维实力的是他与王平一战,二人对战不分胜负时,张翼赶到助战,姜维马上遮拦不住。王平实力尚可,能力敌张郃数十合后落败,但张翼实在不值一提,但正是这个添头的出现使得姜维落败,也就是说姜维比王平即便强也强得有限,最多也就是准一流的水平。

而邓艾无论设定还是实战都与姜维伯仲之间,就无需多说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级别的战将都是优劣并存,这也正应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结合全部,以巅峰时的武艺水平为基准,我认为所谓的“三国二十四名将”在《三国演义》的设定下可以细分为九个档次,具体如下(同级排名不分先后)。

强超一:吕布

上超一:赵云、关羽、马超、张飞、颜良

中超一:典韦、许褚

下超一:黄忠、文丑

准超一:庞德

上一流:孙策、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郃

中一流:夏侯惇、夏侯渊、甘宁

下一流:魏延

准一流:周泰、邓艾、姜维

二流:张绣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具体见仁见智,不喜勿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