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香港第二代“歌神”张学友

来源:网友投稿 2025-04-27 05:43:20 热度:330°C

 

题记:一个人只属于一个时代,一个人有自己的一座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人在一个时代只有一种命运。

你出生的时代,你生活的城市,会在你身上打上深深的印记,无处可逃,大概率会决定你的命运。

(1976年香港街景;张学友时年15岁。)

1976年,时年28岁许冠杰的经典粤语大碟《半斤八两》,销量达35万张,在东南亚卖到要抢,标志着香港粤语流行歌市场的正式形成,被媒体冠以香港第一代“歌神”

(许冠杰和李小龙)

17年之后,22岁的张学友接过了这个称号,成为香港第二代歌神。

(学友身高1.76米,作为北方人不算太高。)

张学友是如何成为香港第二代歌神的呢?

张学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其父张作琪祖籍天津塘沽。

塘沽区东部的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贸易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张家是一个海员世家,张家后迁移到上海,四十年代末期,再次迁居到香港。

(电影《太平轮》剧照,码头上挤满离开要离开上海的人。)

漫长的海上航行是无聊的,张作琪喜欢用跳舞打发无聊,舞跳得极好,被周围好友誉为”舞王“,这或许是学友小时候受的最早的文艺熏陶吧。

(1962年的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

学友出生后,张家一家三代居住在香港鲷鱼涌的狭窄房子里,生活较清苦。

学友三兄妹,哥哥内向和妹妹文静,唯有学友调皮捣蛋。

学友脸上的疤痕就是小时候跟堂兄弟打闹时被小刀划破,没处理好而留下的。

(张学友电影剧照)

父亲长年”跑海“在外,照顾和教育孩子们的责任就落在学友妈妈身上,学友因调皮捣蛋常被妈妈打。

好在学友在香港北角官立小学读书时,迷上了唱歌,而且那时候北角官立小学是半日制的,学友有大把的时间跟着唱片练习唱歌。

在香港崇文英文书院(中学)读书时,曾尝试组织乐队,高中毕业前,学友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获得了第二名。

读的高中既非名校,学友兴趣又在唱歌,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没有上大学的17岁的学友,便开始了工作。

(1978年的香港)

17岁的学友便进入香港贸易发展局做职员,1981年转入国泰航空公司成为一位普通机务。

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越来越繁荣,香港娱乐业也是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由此娱乐公司每年都举办业余歌手比赛,以期发现人才。

(1984年的香港老照片。)

其时学友边工作,边继续自己的业余爱好——唱歌,其间也参加过比赛,但以失败出局。

1984年,再次参加业余歌手大赛的张学友,凭借歌曲《大地恩情》获得首届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同年,与宝丽金唱片公司签约,从而正式进入歌坛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友当时已经23岁,签约初期,并没有辞去工作,这是因为当时香港娱乐公司对于刚出道的新人,无底薪看业绩分红利,学友担心辞掉工作又挣不到钱,家庭经济收入会难以维持。

(1986年处女作《霹雳大喇叭》)

但出乎张学友的意外,自学成才的他开始发展得很好。

1985年4月18日,发行的个人首张粤语专辑《Smile》,香港地区销量达20万张。

同年,获得第8届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奖 ;此外,他还与吕方在香港红馆共同举办了“双星演唱会” 。

1987年8月1日至8月6日,张学友在香港红馆举办个人演唱会,连唱六场。

已闯荡香港娱乐圈三年的学友已颇具影响力,陈百强、张国荣、成龙、钟镇涛、吕方、梅艳芳,邝美云等人前来助阵。

张学友开始爆红,但一夜成名后,年青气盛的张学友开始迷失方向,直接导致的主观上的自我放弃和被放弃,事业也陷入低谷。

1988年三月,发行的粤语专辑《昨夜梦魂中》在香港的销量只有几千张。同年香港几大音乐颁奖礼上也一无所获。

于是,著名的香港兰桂坊酒吧,就有了张学友酗酒的身影,甚至在电影拍摄片场也可以看到他醉汹汹的样子。

幸好年已27岁,又有六年普通人经历的张学友焕然悔悟,9月,开始戒酒 ,重新振作,并很快重返香港乐坛一线歌手的行列 。

其时又恰逢1988年至1990年间,谭咏麟、张国荣先后退出香港音乐颁奖礼,张学友抓住机会成为宝丽金唱片公司的主打歌手之一 ,香港歌坛的张学友时代即将开始。

1992年,44岁的第一代歌神”许冠杰“推出乐坛。

1993年张学友成功的举办了他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并以《吻别》等唱片在多个地区大卖并轰动一时,因此成为香港乐坛领班人,获得“歌神”的称号。

香港乐坛仅有两位歌手大多数媒体和歌迷承认”歌神“称号,那就是张学友和许冠杰。

(有些男人越老越有味道。

20世纪90年代在华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风吹过的地方就有张学友先生的音乐回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