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对了,你知不知道梅艳芳?

来源:网友投稿 2024-11-15 01:42:26 热度:347°C

 

原标题:对了,你知不知道梅艳芳?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伴随而来的,是女性地位的崛起。

与之相对的,是男权的弱化。

1989年、1990年两部《小男人周记》契合了这个时期的特征。

以中产阶级为故事的背景,郑丹瑞饰演的梁宽是一位公司职员,不上不下。

而梁宽身边的女性大多强势,老婆郑裕玲,前女友李美凤,上司钟楚红,同事关之琳。

梁宽游走于多位强势的女性之间,无论是在职场,或是在生活,面对强势的女权,梁宽在感情上总是表现出“小男人”的一面。

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某一层面是一种谦让的风度的体现,但放在强势的女权之间就变成一种胆怯懦弱的表现。

三十年后,《小男人周记》再次被郑丹瑞搬上大银幕。

《小男人周记》的精髓在于对小男人心理的刻画。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男人”不可能还是那个“小男人”。

第三部《小男人周记之吾家有喜》以前两部为故事的出发点,三十年后,那个中年小男人终于变成老年小男人。

《吾家有喜》的小男人不再是一个屈服于女权下的小男人,而是爱情。

小男人梁宽屈服于爱情,为爱情舍弃尊严。

这是郑丹瑞敏锐的时代触觉,爱情是如今的“主流价值观”。

梁宽为了让老婆阿Ann回来,每天说十几句对不起,对老板点头哈腰,被称为“契弟之中的极品”。

梁宽舍弃尊严的活着只为有朝一日老婆能回到他身边。

但梁宽等到的,是一个十几年未曾见面的女儿喜喜,以及老婆意外死亡的消息。

《小男人周记3:吾家有喜》以情怀为主。

第一个情怀是前两部《小男人周记》梁宽和老婆留下的过去,这个过去是还没有和解的。

同时以家庭亲情为切入口,以梁宽和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之间的感情摩擦为故事线索。

美中不足的是,本来这是一部高档的温情爱情喜剧,但周秀娜对梁宽的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父女恋,加上周秀娜和邓月平那种刻意的卖肉,无形中降低了这部喜剧的档次。

还有邓月平饰演的女儿喜喜同太子爷之间的爱情,还停留在最低级的始于颜值的一见钟情。

相比《小男人周记2:错在新宿》,郑丹瑞同关之琳日渐相处的日久生情就成熟很多。

郑裕玲的阿Ann是一个关键人物,但三十年后的郑裕玲拒绝出演《吾家有喜》。

虽然可惜但对于这一部电影是最好的。

阿Ann是连结梁宽和女儿的纽带,也是梁宽难以放下的过去。

这个过去、情怀是美好的,《吾家有喜》凡有出现阿Ann的场景皆用三十年前的《小男人周记》的郑裕玲。

三十年前的郑裕玲大姐大的气势,加上颜值巅峰的魅力,和《吾家有喜》中阿Ann这个美好的情怀是最贴切的。

在梁宽和女儿的矛盾达到了最高点,只存在回忆中的阿Ann化解了父女之间的矛盾。

梁宽虽然等不到阿Ann的爱情,但收获了和女儿的亲情,梁宽和女儿重归于好之后,梁宽也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一直放不下的过去,最终也得到释怀。

《吾家有喜》本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都市爱情喜剧,但情怀很好的为影片加价。

情怀是褒义词,是美好的回忆,情怀为电影抹上一层怀旧色彩。

这部主打情怀的《吾家有喜》是成功的,但放在港片低迷的时代,这部喜剧的《吾家有喜》并非就是喜剧。

电影中梁宽和女儿喜喜有一段对话:

梁宽:“她(老婆)的鼻音很像梅艳芳。”

喜喜:“梅艳芳?谁是梅艳芳?”

梁宽:“怎么,你不知谁是梅艳芳?”

梅艳芳是老一代人美好的回忆,也是本土文化一种象征之一。

电影中的梁宽作为老一代的代表,知道梅艳芳,新一代留学归来的女儿不知谁是梅艳芳。

新旧两代之间,梁宽和女儿之间隔了二十几年的时间。

无形中,在偶然间老一代的梁宽和新一代的女儿对回归二十多年的香港电影恰恰是一种隐喻。

现在的香港电影内忧外患,对外有好莱坞在争夺市场,对内有新老板的政策在压着。

弹丸之地的香港,注定港片会被淘汰掉,和港片一同被淘汰掉的,是这个位于南方一隅,一种地域文化的特征。

所以,它需要扶持,但这种扶持所带来的却是各种四不像的合资片,渣渣辉的《低压槽》就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大海,只剩下一点涟漪。

而对于纯港味的影片,却一直被打压。

港片的无厘头文化、后现代主义,荤段子,Cult,对社会政策的讽刺等等,对于和谐的内地电影来说,是需要抵触的。

在大学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彭浩翔、杜汶泽的《低俗喜剧》中的“也就是说读四年大学就是为了做一撮阴毛,不是,还有一张文凭”,虽然低俗但够讽刺。

这类港片往往充斥着“不和谐”的内容,需要和谐掉,所以往往无法登陆内地电影院。

从内地的视角,这是为了消除文化的差异。

从香港的视角,他们拒绝被同化,就如同越来越小家子气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某种程度是港人在捍卫自身最后的电影文化。

其实无关对错,立场不同而已。

如前所述,梅艳芳同港片一样,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也许对于港人来说,已逝的乐坛天后就和本土电影一样,对他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但对于内地新生的一代来说,就如《吾家有喜》中的喜喜一样,梅艳芳是谁?

港片本身的局限性,加上没有他方的扶持,如今的港片除了本土的支撑之外,对外的影响力就仅剩下那点情怀而已。

港片独特的电影文化正在慢慢消逝,人们正在慢慢忘记港片,忘记梅艳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