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友投稿 2025-01-18 19:12:18 热度:233°C
陈哲艺导演的文艺片《燃冬》,大概是暑假档最别致的影片。
它注重流动情绪的渲染,不刻意去雕琢剧情之起承转合。看完以后,久留在观众心中的,除了皑皑雪景,便是难以精准形容的惆怅心绪。
也因此,它成为了整个暑期档口碑最两极分化的电影。
《燃冬》讲述了三位年轻人的相遇和漫游:从上海来延吉参加同学婚礼的浩丰(刘昊然 饰)认识了导演娜娜(周冬雨 饰)及她的朋友韩萧(屈楚萧 饰),三人结伴同行,游荡在这座边境小城里做着无意义的事,最后踏上了前往长白山天池之路。
有观众看懂了片中虚无青年的精神状态,很喜欢导演把荒芜内心外化成符号的表达;也有观众抱着对七夕档爱情片的期待观影,最后却觉不知所云。
无法达到所有观众的观影预期,只能直击部分观众的心坎,向来是文艺片的一贯遭遇。
《燃冬》中的周冬雨是轻盈的,屈楚萧是松弛恣意的,而刘昊然是强烈的反差感,“浩丰”一角太颠覆观众的想象了。
他之前大多以阳光少年的形象示人,但这次在《燃冬》里蓄起胡子,戴着笨重的眼镜,裹在臃肿的大衣里,主打一个不修边幅。比起过往的银幕形象,很具有突破性。
在《燃冬》里“丢掉”少年感的刘昊然为何会选择出演这部影片?电影又见证了他的哪些尝试和成长呢?
012021年,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决定北上拍摄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此前,他拍摄的《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均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在上海电影节上,他一眼相中了刘昊然,向他发出了新片邀约。当时,《燃冬》的故事还没有成型,但刘昊然与导演一拍即合,决定“借此机会做点大家觉得是在冒险的事情”。
在导演的调教下,他逐渐熟悉新的即兴拍摄的氛围。大家不断思维碰撞,《燃冬》的剧本逐渐变得丰盈,浩丰的形象也愈发明晰。
浩丰是一个来自上海金融业的年轻人,价格不菲的腕表彰显着他的经济实力。他是成功的小镇做题家,从河南老家卷到十里洋场,习惯了在人生的每场考试中做一个赢家。但随着年岁增长,精神状态亮红灯,他觉得卷生卷死的生活毫无意义。
去延吉参加并不亲密同学的婚礼,于他而言是逃离的契机,起码在异乡可以随时放空自己。他闯入了娜娜和韩萧波澜不惊的生活,暧昧的情绪流转在三人之间,延吉之旅也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他的失意和绝望。套用《包法利夫人》里的一句话来说,浩丰很想死,也很想去长白山看天池。
浩丰的角色设置注定了刘昊然不会以光鲜靓丽的形象出场,面对质疑他说:“我自己蛮满意造型……增肥是演员的基本工作……选择素颜出演是为了真实感,为了更符合电影的调性。”他没在乎皮囊之精致,把角色完成度放在首位,坦言“导演对我有什么样的要求,我就会完成什么样的角色”。
《燃冬》中,刘昊然首演激情戏,让众多观众惊呼“昊然弟弟长大了”。被问及拍摄亲密戏会不会有心理压力,他表明并不会有,这是演员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这是第一次尝试,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随着自己年龄增长,肯定会呈现出更多大家没有见过的一面。
诠释一个角色,不仅需要外在样貌上的贴合,更重要的是深入内心的人物剖析和理解共情。演员在接触一个新角色时的心路历程是,质疑—理解—成为。角色通常和演员本人存在不小差异,合格的演员需要做到的是在心中补出人物前史,理解他的情感和行为,最后在内驱逻辑下变成角色本身。显然,刘昊然已经在开始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尝试。
关于浩丰的前史,影片只是一笔带过,此处留白需要刘昊然去填补。他在路演和采访中多次谈到对“浩丰”的理解,虽然浩丰和他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但他试想出了平行时空的刘昊然。“演员这条道路是来自各种幸运和巧合,我如果不当演员的话,可能就在老家念书,在高考的时候选择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方向,然后像浩丰一样去上班。”
同时,刘昊然还尽力挖掘出了自己和浩丰的共同点,亦是年轻人常会面临的——迷茫。想诠释好浩丰,就要演好迷茫的情绪,因为他大部分时候都疏离于环境之外,并不知道前路该如何走。
“在外人看来,(浩丰)好像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状态,但对于本人而言,这些东西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样,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是一些会让自己迷茫和迷失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是现在蛮多年轻人身上都会有的一种状态。年少时期我是经历过这些生活的,也经历过这些迷茫,因为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状态。”
《燃冬》细密刻画了两男一女的情感关系,他们在彼此身上嗅到了同类的气息,并非部分观众误认为的“乱搞男女关系”。对此,刘昊然的理解相当透彻,“燃冬是三个灵魂的相遇,如果这种流动性的情感只在两个人之间的话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三人行也是很多电影常见的角度。这也是导演的一种表达方式。”
02正是因为最大程度地成为了浩丰,刘昊然才能贡献出从影以来最大突破的演出。
《燃冬》辗转于延吉和长白山拍摄,气候环境非常恶劣,这也给演员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刘昊然是南方人,未曾在苦寒天气中长期生活。
但为了角色需要,他在长白山雪地里说躺就躺,说滚就滚,遇到NG的情况甚至会在冰天雪地里待更久。电影中的他经常鼻子、耳朵冻得通红剔透,这都是演员本身的真实状态。
片中有一场戏是韩萧骑摩托带着浩丰回酒店,只有韩萧戴了防风头盔。这是因为刘昊然和导演考虑到韩萧的个性是不会另外准备一个头盔给后座,两个头盔拍出来也不太好看。于是怕冷的刘昊然硬着脖颈吹风,风吹过面颊像刀刮过一样,一场戏下来耳朵冻成了猪肝色。
浩丰有个小习惯,喜欢含嚼冰块。刘昊然对此的解释是,“冰块作为载体是很让人清醒的,可以让他快速把自己流淌的情绪平静下来,跟我们日常的香烟、咖啡相似;另外它就是一个无意义的伤害自己的举动,是一种伤害和刺痛自己的行为。”
每次拍冰块戏,导演都为他准备了整整一冰桶的冰块。刘昊然吃了不计其数的冰块,往往是吃到胃疼才能拍好这一条。不过从成片里来看,他压抑住了身体的不适,随着片中情境抑郁落泪,就好似嚼冰块真的是日常习惯一样。
浩丰多次接到上海心理中心的问诊电话,这暗示着他精神上的抑郁状态。如何拿捏抑郁状态,对于生性开朗的刘昊然而言是一个难题。
他在拍片前系统观摩了陈哲艺为其勾出的片单,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学习如何演绎虚无,从《奥斯陆,8月31日》中学习精神状态不稳定之人的举止言行。
比起其他两个主角的外放个性,浩丰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内心雷霆万钧。刘昊然的表演是“收着来的”,他极力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单靠肢体和眼神去表现压抑。
初期,他无论是在同学婚礼还是在旅游团中,都是两眼放空的状态,时常发呆发愣。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后,他小心翼翼地敞开了部分心扉,从紧绷变得逐渐舒展,情绪上也更为恣意,但悲凉仍是该人物的底色,偶发的笑意倏忽闪过后仍是如山的沉默、如海的幽静。
陈哲艺擅长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燃冬》亦用心展现三个年轻人之间的微妙情愫。浩丰其实是娜娜和韩萧的衔接桥梁,他从两人对面慢慢坐在了两人之间。
刘昊然把握住了暧昧的尺度,同时对两人表现出了依恋之情,他与娜娜有肌肤之亲,相拥而眠;也和韩萧抽同一根烟,穿他的大衣。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浴室里和娜娜的告别戏。隔着半透明的浴帘,一双手轻轻摩挲着娜娜的身体,带着几分情欲、几分不舍。
当镜头对准他的脸庞时,他慢慢流下了一滴泪。陈哲艺导演很喜欢此处的情感释放,在深深的感动中觉得昊然作为演员长大了。
03在《燃冬》的路演中,刘昊然说到了当下很流行的“命运齿轮梗”。
第一次转动是在12岁那年,因为特长生去参与了北舞附中的考试,来到北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第二次转动是15岁的时候,《北京爱情故事》剧组来挑演员时选中了刘昊然。
踏入影视圈以来,刘昊然一直走得顺风顺水,清俊的面庞似乎带来了足够的好运,让他轻松得到了大众的好感和喜爱。
《北京爱情故事》和《最好的我们》中,他扮演“人间理想”宋歌和“国民初恋”余淮,是拥有干净气质的青葱少年。每个少女心中都会记挂着这样一位白月光,他身上有洗衣粉的清爽味道,装点着中学时代的绮梦。这两个角色和刘昊然自身特质高度吻合,开创了“少年感”戏路。
在《唐人街探案》《妖猫传》《风起长林》中,他进一步凸显了半熟少年的属性。无论是秦风、白龙,还是萧平旌,兼具着少年意气和成长后的积淀。
到了《我和我的祖国》《一点就到家》《四海》时期,刘昊然的造型,打眼看过去,好像没那么干净了。这也是他没有偶像包袱,坦然接受不同人设不同妆造的结果。
《我和我的祖国里》里的他是满脸菜色的流浪儿,为了贴合角色他特意让造型师给自己的眉头上做了一个疤,被观众戏称为“地主家的傻儿子”。
《一点就到家》里他是灰头土脸的创业者,顶着潦草的斜刘海,对着镜头为咖啡豆摆拍比耶,很稳很老六。
《四海》里他又化身为染着黄发的小镇青年,带着少年的迷惘,骑车飞驰在滨海公路上。
26岁的他开始从类型片到文艺片转型,或许是第三次命运齿轮的转动,可以看出他在不断拓展边界。
《我的朋友安德烈》里,他扮演的李默是线索性人物,曾拥有一个知己好友和一段美好回忆。回乡为父亲奔丧的路上,泛黄的记忆卷土重来,多重痛苦让他步入了意识的迷宫。
《平原上的火焰》里,他扮演刑警庄树,在追查出租车杀人案时重逢了青梅竹马的恋人,然而爱情和凶案一样迷雾重重、错综复杂。
这两部电影偏向于小众文艺,或许不符合大众胃口,但角色上均有新的突破。
《燃冬》距离刘昊然上一部作品《四海》上映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近年来的直观感受是:刘昊然的曝光减少了,只是偶尔在娱乐记者偷拍的篮球场看到他的身影,大汗淋漓、鬓发贴面,似乎有违网友的精致想象。
但说到底,演员也是人,也需要私下喘息的时间,而不是频繁消耗自己的灵气。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必然会反哺表演、提升自我的表演质感。
慢慢撕掉少年感标签的刘昊然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有稍许的陌生感。但《燃冬》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观照了当下迷茫的年轻人。正如刘昊然所言,“迷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就算定下了终点,你也不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过去”。
电影《燃冬》是一封写给年轻人的情书,它或许不完美,但胜在情感真挚。
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