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城市,更“美”了群众文旅中国2023-09-11 14:40北京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6-28 01:05:14 热度:222°C

 

日前,河北省秦皇岛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域电子地图上线,首批录入并标注了市区分布的46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方便快捷的点击应用、醒目独特的图形标识,赢得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好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提升城市品位气质和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文魅力,秦皇岛市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作为当地推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促进文旅融合的突破口之一,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 秦皇岛市群艺馆在新型文化空间举办艺空间文化体验活动 秦皇岛市群艺馆供图

“加强规划引领的同时,不断引导文旅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与引流创收的双向奔赴。”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王岩介绍,近年来,秦皇岛市打造了遍布城乡的文化艺术空间、公共书香空间、名家文化空间、乡村文化空间、数字文化空间、新型公共文化街区和新型公共文化片区等120余个新型文化空间,极大丰富了游客和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同时,设立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奖励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目前,秦皇岛“覆盖城乡、特色鲜明、便捷高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初步建成。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北戴河艺术村落充满人文气息和美学内涵,广受市民和游客青睐;龙玺美术馆、蔚蓝海岸“猫的天空之城”书店以现代表达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有颜值更有品位;北戴河归墟民宿、桃花树下民宿等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加持下,获评全国甲级民宿,带给游客独特的旅游体验……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实实在在地融入市民和游客的生活,构筑起一座座精神乐园。

据了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单单是外在形式“美”,更是理念模式“新”、功能服务“好”、服务内容“精”。

为规范管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秦皇岛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龙头作用,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立图书馆分馆、流动图书站和群众文化培训基地,并且统筹设施、师资、活动资源,组织实施“阅·时空”“艺·空间”“转角遇到艺术”系列活动,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

8月25日,在秦皇岛市海港区青年书店的绘本区域,当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白冰结合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们阅读绘本《失落的一角》,学生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争着回答问题。暑假期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书店举行的“书香少年”领读计划公益读书讲座“圈粉”了大批学生和家长。

▲ 青年书店举办暑期图书荐读活动 青年书店供图

“我和孩子都很喜欢这个活动,老师们讲得很精彩。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每次都能积极地参与互动,对书里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市民王学颖经常陪孩子到书店读书、听讲座,对书店开展的惠民活动给予了高度认可。

目前,秦皇岛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各类沙龙、读书、展览、教学、品鉴等特色公共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暑期,当地就举办了3000余场活动,真正实现了“大门常开、活动常新、群众常来”,让“15分钟文化生活圈”触手可及。

今年初,秦皇岛市作协被中国作协评为“2022年度全国基层作协先进集体”称号,是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作家协会。这项荣誉的取得,秦皇岛文化艺术人才库的建立功不可没。据了解,秦皇岛市依托该人才库,成立“秦皇岛市作协名家工作室”,并建立了4家文学创作基地、6处“秦皇岛作家角”,打造“文暖人心·六进”“让文学点亮生活”等文学志愿服务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文化艺术人才名家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我们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支点,打造了涵盖美术、书法、文学、舞蹈、摄影、文创、民间工艺等文化名家、名人、非遗传承人的名家工作室,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大师风采。”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马楠介绍,当地还依托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阵地,打造艺术直播间,艺术人才在其中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体会,吸引不少“粉丝”线上体验。

▲ 在淳风书苑,机器人创意竞赛吸引了不少孩子参加。 秦皇岛图书馆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因其多样形式和丰富业态,逐渐成为群众休闲、体验的时尚打卡地,在促进文旅消费的同时,为秦皇岛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以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接待群众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拉动经济收入超过2亿元。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品质化,打造了公共服务新高度,已经成为秦皇岛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局长乔树荣表示,秦皇岛将加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改造和培育打造力度,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让文化空间真正“活”起来,辐射带动更多的文化企业、文化名家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2023年9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美了城市,更“美”了群众》

↓ ↓ ↓ ↓ ↓ ↓ ↓ ↓ ↓

责编:陈陈
举报/反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