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编剧黄磊:由讲故事开始,又不止于讲故事本身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7-03 05:26:30 热度:262°C

 

“好的故事永远不缺,缺的是讲好故事的人”

这是编剧黄磊采访中的核心命题,他的新作《会讲故事的人都这么讲》(与编剧韩志鹏合著)面世,书中直面现代人对于表达的焦虑,比起循循善诱地讲道理开解心扉,这本书更直接地教人如何“讲好故事”——通过技巧、通过模仿、通过方法论,简单粗暴而又有效。黄磊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功利的过程,因为故事首先是讲给自己听,疗愈的第一个对象也是自己。

(影视编剧黄磊)

01 唯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

《会讲故事的人都这么讲》是合著,另一位作者是知名编剧——韩志鹏。两位通过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创作思考,总结出了一套可以相互印证的“讲故事方法论”。

虽然是一本带有教科意味的工具书,但却也更像一本疗愈之作,讲好故事附带的功效是梳理和思考,从而清晰自己的目标,某种意义上来说表达过程就是治愈。

黄磊认为,寻求交流和表达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需求,不管是社牛还是社恐,跟别人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一方面是教你怎么去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是教你怎么跟别人打交道。人首先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然后再去了解自己的需求。”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故事有时候就是讲给自己听。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阶段的时候,进行自我回溯和总结。

他用《甄嬛传》作比喻,直言每一个人的人生过程就类似于《甄嬛传》的整个故事,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我们在人生的长河里,怎么去把自己的得到和失去做个总结,怎么去疗愈自己的失去,然后怎么去领悟自己的得到,这都是需要修炼的。”

(新书作品《会讲故事的人都这么讲》)

作为编剧,黄磊曾参加过一些现场的活动,在活动现场听过太多年轻人焦虑于表达这件事,因此诞生了创作这部书的念头,初衷也是想以自身思考来解惑,讲故事有套路有方法,但没有秘而不宣的捷径和所谓的无师自通,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得到了这项软技能。讲好故事的本质,是讲好一件事,可以是表达设计理念,可以是调节气氛,也可以是引起喜欢之人的关注,由讲故事开始,又远不止于讲故事本身。

黄磊认为人唯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而这种恐惧不单指缺乏交流技巧,而是缺乏表达的欲望。“不想说”某种程度也是产生焦虑的一种因素。

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能说会说的人,社交聚会中也会出现那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之人,黄磊认为表达欲低很正常,但每个人若想得到认可,必然需要给别人机会了解自己。

就像当下很多人都选择“向上社交”,黄磊表示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功利之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心灵的沟通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要取其优点看其所长,放远目光,方能广阔天地,也才能有机会让自己遇见不一样的风景和精彩。

(编剧作品《破茧》第一季)

02 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说服技巧

黄磊写作生涯已经有20多年,从少年时期的写作到记者再到杂志主编以及现在的编剧身份,在创作故事这个领域深耕了很久。担任编剧参与了《局中人》《破茧》等影视剧,作品还曾入围过金鹰奖、华鼎奖。

他表示,最初写作也仅仅是因为比周围的同学年龄小,需要一个情感出口,“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把我内心的一些需求讲出来,这是最初的一个写作。但写到后来发现还可以去发表文章,然后还可以去通过这个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那我可能就想去努力做这件事。”

黄磊特别聊到了成长中影响过自己写作的人,如上学的时候读过沈嘉柯的作品,一直视他为偶像——沈嘉柯也是该书的推荐人之一,比如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鼓励他继续写作,甚至也有打击过他的老师,反向刺激他进步,黄磊认为这些人都值得铭记。

还有影响过他的那些作品,如王蕙玲的《卧虎藏龙》、《饮食男女》,以及电视剧作品《人间四月天》、《她从海上来》,邹静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

(影视编剧黄磊)

做记者的那些年,他也一直没放下对写作的热爱,“总觉得灵魂深处有一个召唤。”于是兜兜转转之后他背起行囊,前往北京进入一家影视公司,从策划做起,一干就是十几年。

做记者和杂志主编那些年获得的经验和累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显得微不足道,黄磊也遭遇过挫折和打击,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编写剧本的人其实就是极其‘变态’的,把人物或故事推到了绝境,然后再来解决这个绝境。”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影视剧才更好看。

他最终也意识到,进入一个更大更需要精准调度和配合的世界,必然需要打破已有认知重新适应,而且他喜欢电视剧的表达方式,所以咬咬牙度过了最难的时候。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对“讲故事”又有了新的理解。

“编剧跟小说作家不一样的是,编剧需要综合很多人的一个想法。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写的是一座山,但是导演说我们拍不了这个山,我们只能拍大海。那我们可能需要把这场戏改成大海,但是你想表达和传递的理念,得是不变的,无论是山还是海,出来的效果是需要一样的。”

编剧还得有足够的耐力。写小说是面对读者,讲给读者听就好,而当编剧却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事,比如资方,“投资方不是专业编剧,不能全盘地理解这个故事。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理念讲给对方听。场景为何这样拍,故事这么写会更吸引人,这样安排人物会更好,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你保持自信,还得有说服的技巧,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技巧。”

黄磊认为结局不该是固执己见,或者一方完全妥协,而是应该互相磨合和理解。

(《会讲故事的人都这么讲》)封面)

03 演员随意动剧本是很不明智的行为

随着三年疫情过去,国内影视市场逐步恢复了热潮,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电影,市场容纳度都很高,不过面对内容多,但好内容少这个现象,作为编剧的黄磊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直言影视剧最终的呈现,是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力。“一方面是编剧的能力参差不齐,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本的介入和实际的操控。比如说,我写了一部20集的电视剧,但最后可能因为种种原因,20集“注水”为40集。那这样的话整个电视剧的节奏就不太对了。还有一方面是导演,导演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调整。有一些比较知名的演员,他们进组之后,会带自己的一个编剧助理或是策划编辑,会将演员出演的这个人物和他个人形象进行贴合和修改。”

这样折腾一通之后,最后出来的成片跟最初编剧的想法往往会差别很大。

黄磊坦言演员随意去动剧本是很不明智的,这也导致了一部剧出来的效果,变差的可能性更高,就有可能会出现最终的效果割裂,剧情和人物无法完美衔接,逻辑和理念存在矛盾,观众自然会吐槽。

不过黄磊对这个现象能得到改善也持有乐观态度,毕竟整体都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去伪存真是必然,而且现在剧集种类逐步丰富细化了起来,“如果你真的回头去客观地看一下90年代或者是80年代的电视剧,跟现在比起来,现在的种类还是比以前丰富很多。至于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都是仙侠或者古偶之类的,是因为这类剧占比的缘故和一些主演的流量等等原因,淹没了一些现实主义一类的题材。”

(编剧作品《局中人》)

黄磊也希望未来国内影视产业能够更加工业化更加有秩序,同时也要保持初衷,将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起来。那是我们民族最好的东西。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教大家讲故事,黄磊都是属于行动派,对于很多人的焦虑,黄磊认为大部分都是想得多做得少。“你想写作,那就赶紧去买台电脑,赶紧去打开word,赶紧去写第一个字。你想出去走走,那你赶紧走出去,买票出门,就做是最重要的,把‘做’放在‘想’的前面,会更开心更快乐一些。”人最大的负担就是容易想太多。

这一点,黄磊想到了2022年出版的美食类散文集《炊烟食客》,一开始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只是觉得可以去写,在写作过程中,整本书的想法才逐渐成型优化,最终才有了这本销量还不错的散文集。他觉得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动手“做”要比“想”更重要。

(黄磊作品《炊烟食客》)

黄磊自曝近期除了出版了《会讲故事的人都这么讲》之外,他同时还在准备另一部新书,以及两部参与编剧的剧准备在年底开拍,一部是古装剧,一部是谍战剧。

通过“讲故事”这件事,他的人生收获了很多,创作故事不仅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梦想,更是他的未来。

撰文/林深之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