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为什么被称为天后?她有什么成就呢?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9-28 10:04:01 热度:282°C

 

那英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红就是三十多年;不仅父母辈对她的歌曲耳熟能详,近些年出的歌在年轻人中也广为传唱。

如今,她同样备受各大综艺节目青睐,在电视、网络平台上的曝光,丝毫不亚于某些流量偶像,可以说是真正的歌坛常青树

那么,那英的歌坛大姐大地位是如何炼成的?说起来,她的成名之路也有一段很有趣的历史。

如今的歌坛大姐大,曾是山寨歌手

那英从小就爱唱歌,小时候是沈阳少年儿童合唱团的童声领唱。1983年,16岁的她在考了三次之后,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沈阳歌舞团,开启了自己的伴唱生涯。

那时候,正赶上台湾歌手苏芮的《搭错车电影原声大碟》在国内爆红,大街小巷都在唱着“酒干倘卖无”,歌手们模仿邓丽君的阶段告一段落,转而纷纷模仿起了苏芮的唱腔,那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1988年,那英参加了“阳光杯”青年歌手大赛,靠翻唱一首苏芮的《我找到自己》获得了音乐家谷建芬的赏识,被收为了学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歌手生涯。

之后的日子里,那英几乎把苏芮的歌翻唱了一个遍,还出了很多翻唱卡带。为了卡带的销量,唱片公司给那英取了各种各样的艺名,苏丙、苏冉,来蹭苏芮的热度。

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的磁带封面上,大大地写着苏芮的名字,封面是戴着墨镜、模仿苏芮造型的那英,苏冉作为那英的艺名,被放在一个小小的角落。

现在看这些操作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有着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但那英当时就是靠着这些“山寨”卡带,蹭着苏芮的名气,再加上唱功不错,还真的闯出了一些名堂,被人们称为“小苏芮”。

那英成名之后,并没有避讳过自己的这段山寨历史,非常坦诚地讲到自己的音乐启蒙就是苏芮,自己当年模仿最像的是苏芮,翻唱苏芮的歌是她走上音乐道路的标志。

2004年,苏芮来北京开演唱会,邀请了那英来做嘉宾,两人共同演唱了一首《酒干倘卖无》。

对于自己当初蹭苏芮名气的行为,那英一直心感愧疚。但那天,苏芮拉着那英的手说:“我第一次听那英唱歌,就被她的声音打动了。当时我就坚信,我只是她暂时的模仿对象,总有一天,她不会再是‘苏丙’,会唱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证明,那英做到了。

靠西北风《山沟沟》一曲成名

很多只听过那英唱《默》的年轻小伙伴肯定想不到,当年那英的成名作,是一首叫做《山沟沟》的西北风民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民族文化自信崛起的同时,内地流行音乐的本土意识也开始觉醒,人们不再满足于翻唱和模仿港台和欧美音乐,开始试图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歌坛上刮起了一股饱含本土特色的西北风。

那段时间,最火的两首歌叫《信天游》和《黄土高坡》,那英同样跟随上了时代的潮流,由陈小奇作词,毕晓世作曲,为她量身打造了这首《山沟沟》。大家可以戳视频感受一下,满满的乡土气息,却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力量。

《山沟沟》让那英小火了一把,成为她的出道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曲,甚至还入围了中国香港年度十大金曲,后来陪伴她在舞台上度过了很长的岁月。

1990年,在那场为北京亚运会集资的“亚运前奏”晚会上,那英凭借一首《山不转水转》,获得“全国电台”评选冠军和“全国青年歌手新人奖”。这一次,她的声音终于被更多人听到了,而这首歌中婉转又高亢的曲调,也成为一代人心中亲切的回忆。

天后的走穴“历险记”

此时的那英,尽管已经凭借两首代表作和“小苏芮”的名号走红了,但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晚会”歌手。

什么意思呢?第一届春晚举办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晚会风潮,遇到什么喜庆节日,都会组织一场晚会来庆祝,而这就需要歌手来演出捧场,于是流行歌唱商演市场雏形就这样形成了。歌手参加这样的晚会,被称为“走穴”,也就是现在的商演。

那英当时作为一个排在毛阿敏、韦唯、田震等当红歌星身后的二线歌手,要想多赚钱只能多走穴,于是成为了这些商演晚会上的常客。跟现在那些有着成熟机制约束的商演不同,当年歌手走穴也不是那么顺利的。

孙悦曾经在节目上讲过那英当年的“走穴历险记”,有一次演出完被主办方要求陪吃饭,那英不愿意,于是又躲又跑,好不容易打上车,主办方还会开车在后面追,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进入唱片包装时代,被迫跨风格转型

众所周知,那英是一个大大咧咧,性格直爽的东北女性。

但为了在华语歌坛的进一步发展,她不得不被迫转型,扮演柔情小女人,用早前模仿苏芮的大嗓门来唱那些娓娓道来的温柔情歌。

在这之前,那英一直被自己的同门师姐毛阿敏碾压。

不仅仅是在歌坛地位上,在老师谷建芬的心目中,毛阿敏也得到更多的偏爱。谷建芬认为,毛阿敏的嗓音更加大气,把自己写得更多的歌分给了毛阿敏唱,而那英,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为毛阿敏唱小样,为此还跟老师闹过脾气。

但随着唱片时代的来临,两人的身份地位悄然之间得到了反转。

1993年,毛阿敏签约香港华星,那英则签约台湾福茂。看似相同的起点,结局却迥然不同。

毛阿敏发行的《丢手绢》,不管是造型还是唱腔,风格骤变,完全模仿了当时港式唱腔。要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内地已经是官方认定的著名歌唱家,这一极端的转型,瞬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老师谷建芬直言:毛阿敏唱《丢手绢》把自己都唱丢了。就连《东方时空》也批评了她的转型风格。

而此时的那英同样被迫转型,原本大大咧咧的山沟沟女孩,被台湾唱片公司包装成了长发飘飘、小家碧玉的温柔淑女,最初时那英非常不适应,甚至还在唱片录制时抹眼泪。

但显然,哭并没有影响她的好运。她在福茂时期录的第二张专辑就火了。

这张专辑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歌曲充分展示了她扎实的唱功、宽阔的音域,以及细腻的情感处理技巧,一经发售,不仅打开了台湾市场,也让内地人认识了一个全新的那英。

从此,那个唱着《山沟沟》的土味女孩,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代情歌天后。1997年,那英签约百代唱片,正式从一名晚会歌手转型为全民皆知的专业唱片歌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