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文化论坛大咖云集,张艺谋、于和伟、朱一龙这样说……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6-30 09:27:07 热度:242°C

 

原标题:2023北京文化论坛大咖云集,张艺谋、于和伟、朱一龙这样说……

2023年9月17日刊总第3467期

9月14日上午,2023北京文化论坛盛大开幕。围绕着“传承·创新·互鉴”的永久主题和“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嘉宾带来精彩分享——

著名导演张艺谋

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灵感之源、创意之根

北京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作为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一直践行着对“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永恒课题的思考。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从2008年到2022年,“我们的人民愈发自信,文化愈发繁荣,无论是夏奥的雄浑壮烈,还是冬奥的辽阔空灵,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表达。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次次惊艳世界。“我们在特征鲜明的精神标识上做文章,每一次我们的创意都力求更深入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张艺谋举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竹简、纸张、日晷、活字印刷术、京剧等文化符号让5000年中华文明跃然而出,让世界看到了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倒计时彰显中华文明的时间智慧,激光打破坚冰雕刻五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破冰”的概念,主火炬的“微火”饱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式留白之美……

飞速发展的科技进一步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添上了翅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很多节目都用到了地屏,但黑屏故障一度困扰着主创团队;2022年,在航天发展技术控制等顶尖技术的保障下,北京冬奥会在“鸟巢”点亮了世界上最大的地屏。闭幕式上,《送别》的旋律响起,地屏配合演员行走路径发出点点光芒,与他们手中发光的柳条彼此呼应,诗意美丽的“惜别”氛围,是张艺谋相当难忘的瞬间,这让他由衷感慨,“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思路、技术和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国精神具象化。”

与此同时,“我们在文化传承的人民立场上做文章,文化创新只有聚焦人的需求和发展,才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张艺谋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众星云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把舞台交给群众:暖场环节,1365位普通群众用广场舞跳出了中国人最饱满的热情;40多名山区孩子用希腊语大声唱出奥林匹克会歌……“我听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收视率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届冬奥会,这是人民参与文化创造的巨大力量。”

身处当今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中国人的胸怀从过去更多讲述“我”升华到现在的“我们”,“中国人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态度,向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当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系统性的智慧。”张艺谋说,正如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片片小雪花汇成一朵大雪花、闭幕式上无数丝带交织成一个中国结一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的国际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著名演员于和伟

通过文艺作品与年轻人交流和共情

“北京文化论坛让世界各地的文化可以在一起展示和交流,我觉得非常有必要。”2023北京文化论坛嘉宾、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和伟说,他在今年的论坛上听到好几个国家文化部部长的发言,充分感受到北京文化论坛的国际性。在他看来,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够输出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思想。”

作为文艺工作者,于和伟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多出好作品,为文化繁荣做贡献。

2021年,于和伟主演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大获成功,带领观众走进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像《觉醒年代》这样的作品被观众喜欢,尤其得到年轻观众认可,我特别开心,也觉得自豪。”他说,剧中的北大红楼、箭杆胡同等地,后来成为许多观众慕名而来的打卡地,这让他感受到文艺作品的力量。后来,于和伟还为北京市东城区拍摄了“党史游学地图”宣传片。“我觉得年轻人需要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我们开心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找到一种跟年轻人交流和共情的方式。”

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这也让于和伟大受鼓舞。“今年观众纷纷走进电影院,国产电影不仅取得了高票房,还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这太让人欣喜了。”他觉得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好作品,市场会更好。于和伟主演的电影《坚如磐石》将于今年国庆档上映,他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

著名演员朱一龙

演员必须体验生活,不能靠想象塑造角色

演员朱一龙第一次参加北京文化论坛,听会时,他还认真记了笔记。他表示,自己更关注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是朱一龙的丰收之年:他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消失的她》则成为暑期档现象级爆款影片。谈及表演,朱一龙认为,演员应该回到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然后去带进角色,让人物更扎实一些。“演员体验生活是必须的,特别是拍电影,需要有这个时间成本让我们去做。比如拍《志愿军:雄兵出击》,我们提前两三个月集中进行军事化训练,《河边的错误》也提前一两个月体验生活。我们可能没办法找到跟角色完全一样的原型,但会在不同的真实人物身上找到和角色有一两点共同的地方,然后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这样至少自己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知道他具体的样子是什么,不会光靠想象去塑造一个人。”

在被观众熟知之前,朱一龙演了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电影,这段时光被他称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又一个培训班”。“在电影学院我们更多时候是学习理论,还有在舞台上表演,很难有大量时间和机会在镜头前表演。所以我拍数字电影就像进了另一个培训班一样,最多的时候一年能拍10部数字电影,什么题材、什么人物都演,猴儿都演过。”朱一龙坦言,他认为自己不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天赋型演员,因此需要经过不断积累表演经验。

有人评价朱一龙是“熬得住的慢行者”,对此他表示,自己拍戏已经有十多年了,从刚入行到有这么多观众认识自己,确实走了很长时间,但他并不觉得漫长或难熬。“有时候慢一些可能会更快,一步一步走看似会慢,但是可能每一步会走得比较踏实,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对于今年红火的中国电影市场,朱一龙感受到大家对国产电影的关注比以前高了很多,他认为大家不再满足特效电影,也不会盲目相信好莱坞大制作,而是更希望看到有温度、能共情的本土电影。他透露,自己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影院看电影,最近上映的《消失的他》《永安镇故事集》《封神第一部》都看过。“看第一遍我把自己当成普通观众,单纯去感受故事。如果我觉得这个电影里有其他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我可能还会去二刷。”他笑言,自己和观众一起看《消失的她》时,能明显感受到到了某个情节或节奏点时观众的即时反馈,“大家最后都挺恨这个角色(何非),我觉得还挺满意的。”

现在挑选角色时,朱一龙会关注故事是否有意思,和主创团队在一起是否有表达、创作的欲望。“而且我希望和自己上一个角色不要离得太近,故事和角色类型不要太一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同一个题材里同样的人物分得很开。”

著名作家格非

文学在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发表主题演讲。

他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知识生产的密集与膨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交流途径和手段,但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心灵靠得更近。甚至在某些方面,人们对各类知识纷至沓来的无所适从,反而加剧了交流的困难。在这方面,文学作为一种心灵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

别埋怨年轻人不读书,刷短视频也是一种阅读

刷短视频的人多了,看书的人少了,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直言,对此现象他虽有担心,但碎片化阅读已经是一种常态,这是由现代人生存状态决定的。“上班族时间被打得七零八落,除了日常生活外,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做大部头阅读。”因此,他觉得不能以此来埋怨年轻人没有坐下来好好读书。他建议大家如果有可能的话,降低刷短视频的频率,做一些必要调整。

在陈平原看来,阅读不仅是读文字、图像,短视频、有声书、博物馆都是一种阅读。“我把阅读理解为借助某种特定媒介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论用文字、图像还是声音呈现,都可以接受。只是我们如何尽可能地提炼和完成这种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家,陈平原认为现代作家中有好多作品直到今天仍属经典,值得一读。“如果不是为了在大学修课,一般人的阅读没必要按照文学史发展来,而是完全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作家和作品来读。”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文学创作时,陈平原笑言,他不太相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已有内容重新做选拔和重组,然后呈现出来。如果作家只是在原有状态上打滚,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受限。每个时代都有个别作家能走出固定模式,成功创新。我觉得人工智能会逼得文学家、艺术家走得更急、更快、更远。”

北京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

让考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嘉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在面对“如何能让考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这个问题时,表示考古成果最终的归途,应该是将经过妥善保护、具备条件的展示点段对公众开放。

郭京宁介绍,考古工作在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城文化带,考古配合长城的修缮、研究,发掘了延庆区的大庄科长城、八达岭长城的部分城墙,怀柔区的箭扣长城,还有密云区的五里坨长城等。在复原和展示长城相关遗存上,考古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为下一步的修缮、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考古人员发掘了琉璃河遗址、金中都遗址、圆明园遗址,用实物证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丰厚的历史文化。大运河文化带也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其中以路县故城为代表,除了城址本身外,考古人员在城外还发现很多相关遗存。在对北京中轴线的考古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正阳桥的石雕镇水兽,这是中轴线已知城门中体量最大的一具镇水兽,对于研究中轴线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生活在北京的市民,能参观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旧石器时代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石器时代有平谷的上宅文化陈列馆;夏商周时期有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到了汉代有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辽、金时期有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金中都水关遗址);明代有定陵博物馆;清代有故宫博物院。”郭京宁说,丰富的考古遗址延伸了历史的轴线,增强了人们的历史认同感、文化自信心,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谈到考古遗址博物馆如何吸引公众,郭京宁建议,一方面要将专业的学术语言向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另一方面在展览的手段上继续发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把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冬虎

传承古都文脉要重视年轻一代

“近年来,受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影响,包括北大红楼、鼓楼等都成为更多年轻人纷纷打卡的网红地标。伴随着优秀文艺作品的涌现,这些打卡地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得到了青年一代的更多关注,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作为本届北京文化论坛嘉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冬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数以百计的会馆建筑。北京推行“会馆有戏”近两年来,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用文化激活了百年会馆资源。“北京的会馆中,目前可见有记载的,最早是发端于明朝。北京会馆以士人会馆和商人会馆为主,具有居住、囤货、同乡联络等多重作用。”孙冬虎说,会馆里的戏台,曾是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如今科举的时代早已结束,留存至今的会馆以及其中的戏台,都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条件的会馆里,把戏台重新利用起来,一方面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很有效的举措。”在孙冬虎看来,恢复会馆戏台的历史功能,对于历史和现实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京剧爱好者,孙冬虎对余叔岩、李少春、孟小冬等余派名家多有学习。“随着时代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就必然导致观众的分流。京剧最主要、最急迫的任务,是把过去经过千锤百炼的优秀传统剧目和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艺术传承下去。我注意到,现在社会上有多种传播京剧艺术的方式,尤其是运用短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可以先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然后吸引他们进一步地了解、欣赏和学习我们的传统国粹。”

从《地名:时代印记》《话说长城》再到参与合著的《京津冀地缘关系史》等著作,北京古都文化一直是孙冬虎研究的焦点。在他看来,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古都文脉需要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我们要保护的不止是建筑遗存本身,更是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社会上不少人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比较热心、感兴趣,可以动员他们的力量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例如不要把作为保护对象的古建和百姓的生活完全剥离,可以让居民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继续在里面生活。此外,还可以发展一部分当地居民来做讲解员。”

“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研究者面对的学术研究课题还有很多,与此同时还要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式,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孙冬虎说道,“大家常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研究北京的历史文化,就是要让它传承发展,推陈出新。留住文化的根脉要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