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红?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6-29 03:27:39 热度:232°C

黄晓明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红?

(图片与本文无关)

 

如果你看的多,就会知道无论艺人还是明星,从来都没有莫名其妙的长红。一位明星如果能持续的红,自然有他过人的地方。

刘德华红了三十五六年,黄晓明也红了二十年,是不是比你想象中还要久?

作为一个长期和艺人明星打交道的媒体人,虽然也在文章中批评过黄晓明饰演的电影角色,但是,有一说一,我对黄晓明本人的印象很好。

有一次去做一个广告的拍摄任务,主角是黄晓明。

到了场地,没有想象中的明亮与舒适,包括艺人休息室在内的整个片场都处于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拍摄场地凌乱地摆放着各种大型设备,几盏大灯在拍摄区明晃晃地亮着,由于没有窗户,灯光覆盖范围以外的其他所有区域光线极其昏暗,四周裸露的水泥与钢筋使得压抑感更甚,再混合着空气中弥漫的刺鼻化学气味,就像是走进了八九十年代废弃的厂房。

在片场的一个角落里,一扇单薄的复合板木门,上面随意地贴着一张A4纸,用黑体初号字简单粗暴地印着“艺人休息室”几个字。

屋子面积不大,摆下一张小沙发,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之后就显得十分局促了。

桌子上堆满了广告商准备的零食:薯片、巧克力、奶油糕点等等应有尽有,不过正在减肥期的黄晓明不会碰它们。

拍摄片场,艺人休息室,再加上一个洗手间,这是一线明星黄晓明一天活动的全部区域,不用说豪华,连舒适都没法勉强算得上。此时此刻,黄晓明正在和几十名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一个广告的拍摄任务。

我们经常能够从娱乐新闻中见到这样的情况:某某明星耍大牌,迟到,让整个剧组都等他一个人,或者是明星在拍摄中因为一点小事就不顺心,发脾气,大骂助理甚至是导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仿佛一线明星是一种可以凌驾于整个工作团队之上的存在,好似封建社会统治者,有权力支配场上的每一个人为他服务。

但工作中的黄晓明就像是几十名工作人员中最普通的一员一样,如同一枚最不起眼的齿轮与其他人契合着来推进整个拍摄进程。

有人负责灯光,有人负责音乐,有人负责拍摄,而黄晓明负责表演,仅此而已。你感觉不到他的强势与违和感,要说与场中那几十人的不同,也仅仅是因为聚光灯只照在他的身上,而这个人长了一张全中国人都认识的脸。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黄晓明又与其他工作人员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是指他拥有某种特权,而是他在影响拍摄进程上确实占着很大的权重:他的表现决定着这一条的效果,还需不需要再来一条;他在场上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哪怕导演临时上厕所都有副导演来盯着下一条,但黄晓明只有一个。

也许你会说,明星不就是如此么,但真的身临其境你会感受到,当所有人工作的最终成效将汇聚在黄晓明身上体现的时候,他身上背负的巨大压力。

于是他像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一样,一遍一遍重复既定的表演内容,一样的角度,一样的动作,一样的笑容,一样的重复十几遍、几十遍,亦或是不停地在满足拍摄团队提出的各种要求,下一条转头的幅度小一点,再下一条把动作集中在左边,来动作集中在右边我们也再来一条...

遇到问题的时候,黄晓明也会停下来,用英语和外国导演沟通。是的,英语。

因英语而曾经历过被全民群嘲的他,丝毫不怯于在片场用英文表达他的理解和建议。

语速不快,但明显沟通没有问题,他能够准确听懂来自外国导演的诉求,也能够用英文精准地表达,双方交流不需要靠翻译或助理,依然毫无障碍。

连续的拍摄让他的脸上带着一抹显而易见的疲惫,但他不能停下来,他必须像永动机一样一直工作下去,不容得有丝毫懈怠的时间,因为他是整个团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一线明星真的有能够左右整个工作团队的能力,但那时的他却无法左右自己。

在拍摄短暂的间隙,黄晓明除了要和导演沟通接下来的拍摄进程,还要处理来自他自己工作团队的事务。

他是演员,同时也是老板,看准他转瞬即逝的空档时机,工作人员见缝插针地发送给他一项待他审批的文件。他也并非一目十行,从他滑动屏幕不快的频率也能够看出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的能力仔细阅读,工作已然填满了他所有时间。

在所有拍摄间隙中,他只有一次让自己脱离了工作状态——看家人给他发来儿子的视频和照片。

黄晓明一张一张地翻阅着,贪婪地把儿子的模样一寸一寸地印在脑海。每张照片的停留时间大约在三秒左右,并且每一张都点了“保存到手机相册”这一选项,即使在连拍的情况下,有些照片相差得根本不大。

从侧面能够清晰地看到,黄晓明嘴角的笑容在一点点地扩大,在最后看到视频时甚至轻微地笑出了声音。这一刻的他,面容难掩疲惫,但却无比放松。

连续数个小时的拍摄之后,也终于迎来了相对较长的休息时间,这时的工作人员有的在调整设备,为下一段的拍摄做准备,有的则利用这一时间稍事休息,黄晓明则钻进了一旁的艺人休息室——迎接已等候多时的媒体的采访。

刚刚从拍摄状态脱离出来的黄晓明显然不能迅速地做好思维上的转变,他要迎接媒体的询问,思考最得体,但信息量又最大的答案。在采访过程中,他经常停顿,不知是在思考还是仅仅是因为疲劳造成的思维断档

一开始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在面对那些需要回忆细节的问题时,黄晓明的语言显得有些零散,让人抓不到重点。

但好在已经出道近二十年的黄晓明明白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相信如果有选择,此时的黄晓明一定累到连一句话也不想说,但他依然积极地调动着自己的表达欲,并且主动为记者提供可能精彩的采访点。

仔细听下来,其中的有些故事有些耳熟,黄晓明自己也应该讲述过很多遍。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讲,精彩的人生经历也是有限的,几次访谈就够说尽了,但他依然尽量说的有新意,说的津津有味,让记者从中找寻能够博人眼球的细节。

在真实地目睹了明星的专访之后,心中颇有些五味杂陈。人们通常以为明星的专访可能是在刻意留出的大段时间里,在明星最饱满,最有倾诉欲的情况下,在一个舒服、安逸的环境下进行的。但事实非但如此,眼前的黄晓明,在连续几个小时后的拍摄间隙,在精神和身体已经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在条件最简陋的房间里,争分夺秒地想给前来访问的记者更多一点的内容。

“这个词你可以直接用在文章里。”“没关系的,你可以这样写我,没关系。”黄晓明带着浅浅的微笑。他积极友善地与记者交流,丝毫没有一线明星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这个不方便说,那个不能写”。

而他的宣传团队就坐在一旁,无论黄晓明说了些什么,或者记者问了哪些听起来有些尖锐的问题,都丝毫没有打断的意思。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抹欣慰的微笑。通过他们的表情,能够得出结论,黄晓明这个人,一定是有着自己独到的魅力。因为那样欣慰的表情,不是面对老板会出现的表情。那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整个过程就如同最平常不过的聊天一般,没有明星与记者的针锋相对,没有团队精心设计的对白,也没有时政新闻的严肃与认真。

黄晓明语气轻松随意地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在回忆中,也有记忆模糊或者表述不准确的地方,黄晓明面对记者丝毫不设防,不在意从他的口中说出了什么。

但这些话,终将被记录成文字,带着记者的理解与总结,推向每一个读者。读者们不会了解当时的黄晓明是在何种状态下接受的采访,他们可能会抱怨,这次的采访一点没有爆点,没有干货,会嘲笑黄晓明的语无伦次,会质疑黄晓明的前言不搭后语,他们不会知道,这是当时状态下,黄晓明所能做到的最好。

正说到一半的黄晓明,被推门而入的工作人员告知要进行下一段拍摄,整个拍摄团队已经就绪。黄晓明立刻站起,对着记者说着一连串的抱歉,投入到下一段的拍摄中。

一段时间后,黄晓明又返回了这里,记者依然在。这次无论是记者还是黄晓明都要更加放松。黄晓明一边说着:“抱歉我中午没怎么吃东西。”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减肥餐——一个三明治,丝毫不顾及形象地在记者面前大口大口地吃着,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黄晓明就这样草率地解决了自己的晚餐。

采访最终没有也完全结束,黄晓明又一次地被叫出拍摄。

而这时记者看采访内容已经大致完成,而黄晓明又实在太忙,提出剩下的细节找时间进行电话采访来补充,和宣传团队告别后离开。再次返回的黄晓明,得知记者已经离开时,以极其认真的神情反复告诉工作人员:“下次一定一定要告诉我,我跟他们打声招呼,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走,太没有礼貌了,一定啊。”

此时已经是下午七点多钟,黄晓明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个小时以上,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无论是面对一遍遍的拍摄还是繁冗复杂的采访,黄晓明都从未流露出哪怕一点的不耐烦,对每个工作人员也都面带微笑轻声细语,你感受不到他的情绪起伏——除了看见儿子照片的那一瞬。

“昨天拍一场需要他下水的戏,他的鼻子被水下的石头刮伤了,看着伤口还挺深的”。黄晓明助理目露担忧地对我说:“就简单地处理了一下,用妆盖住了,实际伤口还没好,不仔细看的话,看不出来吧。”

听完这句话,我又仔细端详了黄晓明的脸,把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他的鼻子上。

搜寻了几秒后,我才发现他的鼻梁上有一处好似比周围的肤色更暗些。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或离得很近,根本看不出那淡淡的暗色下隐藏着一处伤口。

晚八点整,我决定离开,而此时的黄晓明仍然在一遍遍地拍摄中,询问了他的宣传人员,得知在这之后他还有一个平面拍摄两个采访等着他。

接触这行这么久,我是真的清楚艺人到底有多忙,尤其是像黄晓明这种一线艺人,但是,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困倦了的不耐烦,他始终保持着优雅和礼貌。

这点在如今的艺人里,很难得,而这也大概就是黄晓明能一红二十年的秘诀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