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步”,再见——张淳小说集《青黄》出版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9-30 18:58:36 热度:322°C

 

原标题:“禁步”,再见——张淳小说集《青黄》出版

“禁步”,再见——张淳小说集《青黄》出版

你爱慕满天星光还是万家灯火?“错位境遇”是迈不过的坎还是铺路的石?“禁步”是饰品?是审美心态?还是梦回千年的宿命伦常?

近日,张淳小说集《青黄》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青是天空的颜色,黄是大地的颜色,青黄相接就成了天地间的蓊郁,是为书名。该书精选了作者2008-2021年期间公开发表的多篇作品,包含9个短篇小说和1个中篇小说。

其中,《兰陵王》写历史上的人,寥寥疏疏的虚构情节带出关于“面具”之问。《禁步》由2010年出版的长篇裁为中篇,写历史上的物,以“禁步”此物牵引着“花看半开”的宿命式美学。

作为古代女子的饰物,禁步被戴在裙子上压裙角、防止走光,它有时是玉石,有时是金银。戴上禁步,淑女要小步走路,规矩走路,否则禁步可能会将她绊倒。禁步也是一种审美心态,崇尚度的把握,如“花看半开,酒饮微醉”;禁步更是一种伦理心理,讲究秩序,忌讳逾矩。

该书作者张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文学硕士,2022年入选第二批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张淳此前创作的长篇小说《打春》曾获得“广州青年文学奖”。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曾高度评价《打春》“是千年湾区的寻根之作,也是开启之作”。

为什么张淳的小说如此受青睐?下面就来说说《青黄》这本小说集的看点所在。

看点一:从“恨不相逢未嫁时”看错位和错位之解

该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寻视故事主人公的“错位境遇”。所谓“错位”,即为现实与理想的不吻合,其不吻合程度的大小决定着故事“烈度”,二者成正比例。常言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就是“错位”。唐人有一句诗,人们也经常引用,就是“恨不相逢未嫁时”,不管原诗是写实还是托喻,这一句诗同样道出千百年来男女相逢过程中的“错位”:在不对的时空里终于遇上了各自以为“对”的人,故事由此而生。

“不如意”有方方面面,不仅限于男女的遇合,生活里其他方面也随时会有。《青黄》里的小说,像《瓜瓞》,题目充满古意,字眼来自《诗经》,寓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福寿康宁,可看看这篇小说里的朱奶奶,享有高寿,还有房产,且有些值得纪念的颇有年头的物件,更为难得的是“四世同堂”,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好事,本来不用操心,但是要操心甚至是糟心的事情接踵而来。

世间没有“一劳永逸”,却永远有意想不到的“错位”,懂得“错位”的必然性,才会明晓人世的不易和无奈,丢掉“一劳永逸”的幻想,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日常”,化解随时发生的“错位”。人生智慧,大抵如此吧。

《青黄》一书内页图

看点二:“历史书写”和“禁步”式审美心态

《青黄》中唯一一个中篇——《禁步》故事背景在北宋初期,秋氏“百合绣庄”和王氏“锦绣名门”两家商户在织绣品该走海路还是走陆路的策略上产生分歧。锦绣名门主张走海路,因为王家预测西北战事总有一天让陆路走不成。秋家则惯走陆路。作为竞争对手,王家送给惯走陆路的秋家一对风烟纹禁步,嘲笑他家做生意缩手缩脚,“像(当时,编者注)女子一样迈不开步子”。秋家主人秋先把禁步给了待嫁闺中的方胜儿,心想,百合记就是用一个女子,也让你好看……

小说作者对宋代的历史、经济、民俗和手工艺等似乎情有独钟,喜欢将这些传统文化“材料”转化为笔下小说的“质地”,读来颇有一种“真实感”。不过,写出这样的“质感”不是作者的目的,起码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具有小说意味的“历史书写”,揭示人性的恒常。

“太阳底下无新事”,人性难以“进化”,一千年前的与一千年后的人性,都差不多。人物的出身、境遇、气质、意志等等,决定着其行为选择与人生价值取向,特定的人际关系激化出其与众不同的符合其性格逻辑的言行举止。

在《禁步》中,主人公方胜儿纵横捭阖,巧于周旋,女性的柔情与庄主的权术相结合,风情万种而跌宕腾挪,故事好看,人性之复杂与善变更是怵目惊心。

《青黄》一书内页图

看点三:“我是猫”,从现实视角撕开浪漫主义的口子

张淳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将生活的虚化与小说的意境结合起来。小说家的本事之一固然是精准的描写,可小说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要以自己的想象力“催生”出“生活的虚化”,似真似幻,疑幻似真,营造出自己想要呈现的“小说的意境”。

日本小说巨匠夏目漱石写出了《我是猫》,公认的名著,真幻结合,摇曳生姿,这是小说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不用说,《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等也是如此,这同样是中国的小说传统。

张淳借鉴了这样的传统,尝试着去追求,像小说集《青黄》里的《青黄》,小说主要刻画了那一位不愿意结婚的“姐姐”的形象,也写活了与“姐姐”相伴的“我”,“我”就是一只被“姐姐”收养的猫。这篇作品,凄美多情,其中有一句“再善良的人心,也经不起试错的人生”,是点题之笔,低回婉转,令人回味无穷。

( 本文摘编自《青黄》董上德序文 )

编辑 | 潘子扬 廖文静来源 | 羊城晚报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