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友投稿 2025-02-24 03:50:12 热度:233°C
“到底是大红大紫重要,还是坚持自己重要?”
20岁的周笔畅,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向评委问出这个问题。
17年过去,她没再出什么现象级作品,也极少上热搜,但是,她几乎拿遍了行业内的所有奖项,百科里满是国际国内荣誉,数了数,共有270项。
有人说,周笔畅是娱乐圈的奇葩。
超级女声之后,再未有过知名度,但凡出现,却又永远人气惊人。
事实上,当年那个问题,不只是周笔畅的疑惑,在人生的长河里,同样是我们的困惑。
是服从现实?还是选择理想?
是拼命赚钱?还是岁月静好?
是臣服标准?还是活出自己?
或许,借由周笔畅的17年成长,我们能找到些许启迪。
01:
周笔畅的固执,从小就有
周笔畅一直说自己是娱乐圈的边缘人物。
《声生不息》的舞台上,她没有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即便她清楚“回忆杀”能带来更多人气,但还是选择了冷门粤语歌:
“和节目组会有分歧,节目组可能会站在大众的角度,那我可能就更自我一点,单纯想把自己喜欢的粤语歌通过我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这份“边缘感”来自于她的边界——能不能坚持自己?
周笔畅从小就很能坚持自己,这得益于父母对她的养育。
她出生于音乐世家,外公外婆,妈妈舅舅都是音乐从业者,妈妈清楚这条路的艰辛,给女儿取名“笔畅”,希望女儿能文笔流畅,未来成为记者或者作家。
或许是基因的力量太强大,一直放养的周笔畅,在初中时突然爱上音乐。
她的零用钱都用来买唱片,仅中学阶段,就听完并收藏了4500多张唱片。
高考时,她想报考广州星海音乐学员,父母和她聊了一夜:
“音乐可以做为爱好,选专业还是要慎重。”
但周笔畅坚定的想走音乐之路。
感受到女儿的热爱后,父母选择了支持。
2003年高考,周笔畅以681分的成绩,考入星海音乐学院,开启了她的音乐之路。
2005年,大二的周笔畅报名参加超级女声。
评委点评她:“改变乐坛的人来了。”
在那个用手机短信一票票投选的年代,带着黑框眼镜的周笔畅,以327万票获得季军。
她一夜爆红,成为全民偶像。
很多人羡慕她对于梦想的坚持。
却往往忽略,“坚持自己”背后需要的巨大能量。
其实,我们选的每条路,做出的每个决定,都和童年的成长模式有关。
如果说周笔畅青春的坚持,是原生家庭给的底气。
那进入娱乐圈的周笔畅,则开始了一场“自己”与“外界”的博弈,她在一次次的失败里寻找自己的坚持,认清最想要的自我。
02:
自己与外在的博弈
是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
超级女声一结束,天娱传媒就和周笔畅签约。
但她很快觉察出自己的不喜欢,并说:“我没有想到,成为歌手之后,除了唱歌还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去做。”
比如公司要求她,必须参加各类晚会、必须“投市场所好”改变曲风和穿衣风格......
这让周笔畅很别扭,打小就掘的她,觉得改了就不是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妥协。
三番五次之后,公司也就慢慢放弃了这个“不配合”的艺人;
趁此机会,周笔畅单方面宣布解约,同时承担250万违约金,并被雪藏。
多年后,周笔畅在随笔集《如果我能说了算》里写道:
“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有偏差,我其实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路那么长,总会遇到分岔,你说服不了我,我无法对你妥协,便只能朝着各自的方向走。”
只是周笔畅并不知道,3年内自己会迎来第二次解约,再次背上250万违约金,被雪藏;
以及,被冠上娱乐圈“最难搞”艺人的称号。
很难想象周笔畅当时的心情,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工作,每天窝在家里做饭、听歌、思考:
“为什么自己只是想解约,却要被雪藏?”
这个问题,周笔畅还没有来得及想清楚,就被来自身边的比较影响。
当年,和她一同站在超级女声舞台上的有两个人——季军张靓颖、冠军李宇春,时至今日,她们都已成为歌坛里的顶级歌手,名声大噪。
这样的内忧外患,让周笔畅开始“听话”。
2009年,从解约风波中爬出来的周笔畅,签约香港金牌大风。
她放弃了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和短发。
留起了长发,穿起了长裙和高跟鞋。
在专辑《i鱼光镜》里成为“另外一个人”。
为商业妥协的她,凭借这张专辑,拿下了华语榜和综合榜双冠军。
那段过去,她是这么理解的: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还没太找到那个所谓的‘自我’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常有人觉得,“自己和外在”、“新我和旧我”一定是相对而矛盾的,一定要非此即彼,在二选一里做出选择;
实际上,在寻找自己的这条路上,过程本就是矛盾交织的。
自己和外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我和旧我,都是我存在的意义;
值得修行的,不过是,你我内在的自我觉知——我到底想要坚持怎样的自己?
03:
在融合与平衡中
逐渐成长出自己
坚持自我,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值得庆幸的是,保有觉知,我们就能一路成长。
周笔畅曾说,她的转变来自于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给工作室取名——Begins Studio:
“我的初衷,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管有什么阻力都要坚定的走下去,让自己时刻有重新开始的能力。”
但她发现,成为老板,确实有了做主的自由。
可她也无法再专心唱歌,她需要协调采访宣传,关心摄影道具服装,为了养活团队,她甚至需要接自己最不喜欢的口水歌。
这份矛盾和冲突,让她开始成熟:
“工作室之后,我可以自己作主,但也有更多责任。
过去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我会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这是我曾经不成熟的地方。
现在我会接纳负面情绪,自己屏蔽掉,我明显成熟。”
她似乎变了:
“早年,我只穿球鞋,高跟鞋是我的天敌。后来,有媒体形容我:笔笔是一个可以穿着高跟鞋跑步的女艺人,仔细回想,原来我已经改变了这么多……”
但似乎又没变。
虽然不再有黑框眼镜,但依旧是当年的“自己“,且更有辨识度。
她的娱乐生涯就像是一场“被打造”和“反抗被打造”的战争:
以前,她反抗公司的打造,现在,她反抗市场的打造,但是,姿态变了,她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
17年的时光,与其说她在改变,不如说,她在觉知里,朝“想要的自己”靠近。
她学习安静,聆听内心的声音。
30岁,她送给自己,一场去北冰洋的生日旅行。
她说:“旅行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方式,或者是一个归零的过程。”
船在行驶,一直听到冰裂的声音。
在那个可以畅意放空的地方,她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开始静下来,去链接来自身心的内在力量。
即便矛盾迷茫,但她始终在前进。
“我之前在寻找方向。当你还没有很确定要做自己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会摇摆一点,又想要符合商业市场,也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两个想法在打架。
后来就去沉思,也有过磕磕绊绊,有过疑惑,但是每一张专辑都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一点,吸收了很多经验,更加熟练一点点了,就好。”
世界上的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节奏。
生命也一样,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节奏往前走,未必一开始就清楚未来的方向,但保持觉知,保持前行,自我就已然以蓬勃的力量在生长。
04
拥有自我觉知
把握人生节奏
曾有粉丝请教周笔畅:
“面临毕业,有一个去学习深造的机会,还有一个马上赚钱的工作,怎么选?”
周笔畅沉默了一会,回答:“从心。”
出道17年,内心矛盾,外在挣扎,纵然有过迟疑,但周笔畅始终坚持用“自我觉知”去感受却成长,如果找不到未来的路?如果疑惑要选择的梦?如果无法用理智去判断,那么至少用“心”去觉知,去把握人生节奏。
这个答案,是她给粉丝的,或许,也是给自己的。
现在的周笔畅,解散了工作室。
她放下老板的自由,重新签了公司,继续专心做音乐。
不管当年的问题是否还是她的疑惑。
现在的她,显然比当年更认清了自己的路。
出道10年的时候,她在香港红磡举办演唱会,创下了40分钟票售罄的纪录。
演唱会结束后,她发了这样一段话:
“在第十年,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在香港举办演唱会。
红磡的舞台离歌迷好近,结束时我拿着歌迷的手机一起大合影,大家都笑得好开心。
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都是说比做更容易的事情。
努力工作,平淡生活,追逐未来,这就是我。”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