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成都,他能否坚持到姜维回援?

来源:网友投稿 2025-04-29 02:33:26 热度:119°C

 

《——【·前言·】——》公元263年,魏军兵临成都城下,邓艾大军已破涪城,逼近蜀汉最后的根基蜀汉后主刘禅,这位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君主,面对强敌压境时他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蜀汉四十三年的历史但问题来了,如果他当时咬牙坚守,

不开城门,而是死战到底,能不能撑到姜维回援?蜀汉会不会还有一线生机呢?

司马昭的精心筹划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经过多年准备,终于决定一举灭蜀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掌握了魏国实权,虽然名义上还是魏国丞相,但实际上已经成为魏国真正的掌权者他之所以选择此时出兵,是因为多年观察发现蜀汉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

司马昭深知蜀汉地形险要,若想攻打蜀国,需要精心策划他不仅派出密探多次侦查蜀汉军情,还研究了诸葛亮、姜维北伐的路线和战术经过细致分析,司马昭制定了分三路进军的策略:钟会率领主力军队沿着正面进攻;邓艾带领偏师走阴平小道奇袭;第三路则由诸葛绪负责牵制,防止姜维回援。

魏军总兵力达到十八万,这几乎调动了魏国大部分精锐司马昭的这一决策表明他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他甚至亲自到长安督战,以确保战事顺利进行司马昭向将领们明确表示:"灭蜀之战,关系魏国未来,必须全力以赴,不得有失。

"

黄皓乱政:蜀汉内忧蜀汉后期,朝政日渐腐败刘禅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却借此机会掌握了实权黄皓原本只是一个伺候后宫的小宦官,因为懂得迎合刘禅的喜好,逐渐得到重用,甚至参与朝政决策黄皓专权后,排挤忠良,打压敢于直言的大臣。

许多有才能的官员被贬职或闲置,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奉承阿谀的风气

姜维多次北伐失利后,黄皓趁机在刘禅面前诋毁他,导致姜维不得不长期驻守在前线,很少回成都参与朝政。更为严重的是,当魏军开始进攻时,黄皓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竟然隐瞒了前线的不利战报。

他向刘禅谎报军情,称"边境安定,无需担忧"这导致蜀汉朝廷对魏军的大规模进攻毫无准备,直到魏军逼近成都,才知道情况危急黄皓的乱政,使蜀汉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内部混乱,无法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许多蜀汉大臣对这种局面感到绝望,甚至在心理上已经放弃了抵抗的念头。

钟会攻占汉中汉中是蜀国的北大门,历来被视为战略要地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强调汉中的重要性,称"汉中若失,则蜀国危矣"然而,在钟会大军压境时,汉中的守将却未能有效组织防御钟会是魏国著名的年轻将领,才华横溢又善于用兵。

他率领主力大军直取汉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他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派轻兵骚扰,试探蜀军防守。发现蜀军防守有漏洞后,钟会立即集中兵力突破薄弱环节。汉中守将面对钟会的猛攻,很快就土崩瓦解。蜀军不仅战术应对不当,士气也明显不足。

许多士兵在交战初期就选择逃跑或投降这与早年诸葛亮在世时蜀军英勇作战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汉中失守后,钟会没有立即南下,而是休整部队,等待时机他深知前方剑阁地势险要,姜维率军据守,贸然进攻可能会造成重大伤亡

姜维的剑阁防守姜维得知魏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前往剑阁设防剑阁是通往蜀中的险要关口,地势陡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深知,只要守住剑阁,钟会的主力部队就无法长驱直入在剑阁,姜维合理布置防御工事,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各个要点,并设置了多道防线。

钟会率军多次进攻,都被姜维巧妙地击退这场防守战持续了多日,姜维的表现堪称完美,让钟会也不得不佩服然而,姜维的困境在于他无法分身当他得知邓艾率军走阴平小道偷袭蜀中时,他想回师救援却不能轻易放弃剑阁

如果他撤军,钟会的主力就会长驱直入,蜀中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局面姜维此时的处境十分被动尽管他个人能力出众,但在整体战略上已经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拖延时间,希望朝廷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邓艾的奇袭邓艾是魏国著名的将领,以勇猛果敢著称当钟会率主力攻打正面时,邓艾接受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率军走阴平小道,偷袭蜀中腹地阴平小道是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山间小路,地势极其险恶,被认为"连山猿都难以攀爬"。

正因如此,蜀汉几乎没有在这条路上设防。邓艾却看到了这一战略机会,决定冒险一试。邓艾率领精锐部队,开始了艰难的行军。他们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崖,穿越茂密的丛林,有时甚至要用绳索相互拉扯才能前进。

这支队伍昼夜兼程,士兵们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溪水,困了就靠在树上小憩片刻经过十余日的艰难跋涉,邓艾的队伍终于穿过了阴平小道,出现在蜀中腹地此时的蜀汉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有敌军从这个方向进攻,防备极为松懈邓艾的突然出现,让蜀汉朝廷大为震惊。

绵竹之战面对邓艾的奇袭,蜀汉朝廷急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兵前往绵竹(今四川德阳市绵竹)抵抗诸葛瞻虽然继承了父亲的一些才能,但军事经验明显不足他率领的军队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士兵,战斗力有限在绵竹,诸葛瞻依托城池组织防御。

他本可以据城死守,等待援军,但出于对家族名誉的考虑,诸葛瞻决定出城与邓艾决战决战开始后,邓艾的精锐部队很快就突破了蜀军的防线蜀军虽然人数占优,但训练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死让蜀汉军民备受打击。

绵竹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最后的有效抵抗被摧毁失去了这道防线,成都已经暴露在魏军面前,蜀汉灭亡已成定局刘禅的无奈选择当诸葛瞻战败身亡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陷入了极度恐慌此时,朝中大臣意见分歧:一部分人主张死守成都,与蜀汉共存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抵抗已无意义,主张投降以保全百姓。

刘禅经过短暂的考虑,他选择了投降公元263年,刘禅携带国玺,率领群臣出城迎接邓艾,蜀汉正式灭亡刘禅的投降决定,历来受到争议有人认为他懦弱无能,有负先父刘备的托付;也有人认为他明智理性,避免了无谓的流血牺牲。

从客观条件看,此时的蜀汉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蜀中精锐尽失,只剩下仓促征召的民兵; 姜维被困剑阁,无法回援; 朝廷内部已经分崩离析,许多大臣已有投降之意; 百姓长期遭受战乱之苦,难以承受更多牺牲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刘禅选择死守,结果也只会是更多的伤亡,而不会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

刘禅的投降,或许是他人生中少有的理性决策《——【·结语·】——》蜀汉的灭亡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逻辑邓艾的奇袭成功是偶然,但蜀汉内部的腐败和军事实力的衰退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刘禅选择死守,也难以改变最终的结局。

蜀汉的覆灭给后世留下深刻教训:国家存亡,不在一时之得失,而在长期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