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友投稿 2025-04-27 18:06:43 热度:252°C
原标题:七载磨一剑,井源用影像记录三孔的72张“面孔”
记者 李从伟 通讯员 高德雨
孔林里的石像生、孔府里的华盖、孔庙里的参天古树……三孔的一景一物,都被定格在一张张厚重感满满的胶片上。
7年来,摄影师井源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三孔的别样之美。“这是一次心的修行,也是一次文化的求索,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是在向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从小受家风熏陶
长大用影像记录三孔
小心翼翼取出装裱成册的摄影手工书,熟练戴上白手套,一页一页轻轻翻过,一张张图片呈现在眼前。井源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着每一张图片的内涵,言语中满是自豪。“摄影手工书分为《孔林》《孔府》《孔庙》三个篇章,各成一册,每册收纳24张图片,这72张照片是从两千多张照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2019年推出第一部《孔林》,2021年完成第二部《孔府》,今年初秋定稿第三部《孔庙》,至此收录了72幅图片的《三孔》影像三部曲于2023年9月完成。
翻开井源的《三孔》影像三部曲每一册摄影手工书,扉页上都有几行强劲有力的书法文字,这是井源的母亲用毛笔亲手写下的序言。细读其中的句子,有对儿子深深的关爱及其摄影初衷的诠释,更不乏殷切的期望。
说起为何要将拍摄的镜头对准三孔,井源认为这是他小时就深藏在内心的一颗种子,这种情愫不断生根发芽、枝叶茂盛,引领着自己勇往直前。
建国初期,刚参加完渡江战役的外祖父退伍后,投身于距孔府不足五华里的曲阜师范学校,母亲也从小在此读书成长。“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外祖父讲孔子的故事,母亲更是以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导我,让我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毕业后,井源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古建筑保护领域,更是赋予他记录三孔的责任。
每按下一次快门
都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1300多间房屋建筑,7000多件石刻艺术画像和历代碑刻,17000余株古树名木,10万件馆藏文物……起初,面对三孔这一宏大的历史题材,井源也曾迷茫过。“可以说,三孔是摄影师的题材宝藏,有太多值得拍摄的东西。”如何在丰富的题材中进行取舍,井源多次请教自己的老师——中国著名摄影家杨延康先生。杨先生对他的拍摄计划高度认同,并多次悉心指导、启发,最终让井源确定了黑白色调,空境呈现的拍摄风格。
“人们看惯了花花绿绿的影像,有了审美疲劳,而黑白底色能营造出陌生感。”井源说,就比如,你常看的一件东西,突然把它变成了黑白色,就会给人陌生感,从而吸引着去重新去审视它认识它。“往往这个时候,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为此,井源选用了最传统的全画幅胶片机,测光仪定光圈,放大镜调整焦点,设置拍摄数据,放胶片,全都是手动操作,成像镜里看到的是倒影,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考验和洗礼,“拍一张照片的准备工作就得花上二十分钟,一个小时下来就累得不行了。”
“静下来的时候,孔林的一切不再是那样沉寂,反而透出了另一种生命和生机。”井源说,就像各个朝代的石像生一样,不同的朝代,它们的表情都是迥异的,例如宋代的石像生表情里透着一种洒脱和超然,而明清时的石像生表情则显得有些拘谨。“当你静静面对着他们的时候,真的有种想跨越时空跟他们交流对话的冲动。”
七年间,井源置身其中,寒冬酷暑、风吹日晒,从无间断。“一张照片的拍摄不仅是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需要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对话。”与孔林中的一座石像生相对而立,一整个下午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凝视孔府后院的《戒贪图》,千百年前的“中国第一家”兴旺场景若浮现眼前……7年来,井源目睹了三孔的四季变幻,表情各异的石像生,经历时光摩挲的碑刻,葳蕤生长的古柏,沉睡中的石桥和石兽,都成了井源拍摄的对象。镜头穿越时光,也仿佛使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旧事和景象慢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整个拍摄和照片冲洗的过程,全部都是用最为传统的方式。”在视觉表达上,井源进行了多次实验和探索,最终确定采用曲阜当地独有的黄宣纸为载体,这与照片的黑白色调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绝佳效果,“黄宣纸的拙和糙更能体现出拍摄对象的古意浓浓,骨子里透着沧桑感和历史感,让人看到后心生敬畏。”
用影像传承文化
让更多的人认识三孔
拍摄过三孔,井源直言,很难用语言表述它的美出自哪里。在不同的光影条件下,三孔所呈现出的美有所不同,不同季节和时节呈现出的美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眼中所呈现出的美精彩各异。
“对于三孔,我认为除了拍得‘美’外,还要拍出文化内涵。”井源说,文物古迹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每一件都有它的历史底蕴,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文化的核心。为了拍出不一样的三孔,井源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也多次请教当地收藏家协会的老师。
作品陆续推出以来,井源先后应邀参加大理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济南摄影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摄影展示活动,作品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通过这本特殊的‘手工书’,我希望到过和没有到过三孔的人们,从另一个视角发现它的美。”井源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让这些图片作品走向世界各地,走进学校单位,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他,也将在挖掘和记录孔孟之乡灿烂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