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力推“智改数转”赋能制造强省建设微讯江苏2023-10-01 03:07微讯江苏2023-10-01 03:07

来源:网友投稿 2024-07-01 05:35:50 热度:151°C

江苏力推“智改数转”赋能制造强省建设微讯江苏2023-10-01 03:07微讯江苏2023-10-01 03:07

(图片与本文无关)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以产业链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支持中小企业面向关键制造环节探索转型路径,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同时,组织免费诊断服务工作,破解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难题。截至目前,全省完成免费诊断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约40%,累计实施“智改数转”改造项目约3.7万多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

分类施策示范推广,“智改数转”从“有用”走向“有效”

走进格力大松(宿迁)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注塑车间,高精度注塑机、中央集中供料系统、自主研发的机械手和机器人、激光打标设备正井然有序地工作……近年来,该企业建立智能制造系统,把注塑车间打造成智能化的核心管理平台,成功将注塑管理由事后和事中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经过一年的实施,注塑整体效率在智能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16%,合格率提高3.5%,为企业带来超过12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这是江苏推动“智改数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缩影。2021年底,《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提出聚焦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江苏以制造业“智改数转”示范建设体系破题,构建全省统一的分类分级培育体系。

一方面强化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转起来”。在强化惠企政策激励引导的基础上,江苏推动重点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智改数转”标杆企业,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标国内领先水平建设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50家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35家。

另一方面,为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江苏支持优质中小企业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全省各地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979个,苏州也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激发“智改数转”活力关键在于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精准施策。对于传统行业智能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江苏完善并发布了化工、钢铁、服装等12个领域“智改数转”实施指南,共梳理近百个关键环节、250多个重点场景、100多个企业案例,其中《化工行业“智改数转”实施指南》转化为团体标准,有效提升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聚焦企业设备等重点改造环节,江苏通过持续的贷款贴息、有效投入补助等方式放大叠加效应,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轻改造”,购置工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检测装备等数字化生产设备,逐步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全省各地一年来累计发放“智改数转”设备补助约45亿元,带动企业设备投资近800亿元。

推行“智改数转”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了解,江苏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0%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夯实转型关键底座

在徐工汉云自主研发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车间内每一台设备的情况,入网设备的发动机转速、水温、油压、力矩百分比、设备工作时长等内容一目了然。“目前,徐工汉云平台应用行业已涵盖12个门类行业、47个大类行业、89个中类行业,打造出20个行业子平台,服务企业7万余家。”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凯说。

作为数实融合的关键底座,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进“智改数转”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之一。江苏实施“一集群一特色”“一链一平台”工程,梯度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以订单业务为导向、数据为牵引的体系创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双跨平台5家,特色专业型平台54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61家。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被认为是数字世界的“身份证”,是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在南京,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完成灾备演练,筑牢平稳运行“压舱石”;在宿迁,“双沟酒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成为全国首个企业注册量突破3万户的二级节点,企业注册量位列全国211个二级节点第一位。

聚焦“智改数转”需求,今年江苏标识解析体系工作重心由规模建设逐渐转变为规模应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江苏省内正式上线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58家,基本覆盖13个地市和16个产业集群,共接入企业节点16万家,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1750亿,日均解析量超1.2亿次,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走向“云端”能更好满足对性能、安全、可靠性的高要求,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江苏持续实施星级上云企业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应用“小、快、轻、准”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业务环节数字化水平。截至8月末,全省累计培育星级上云企业2.1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万家。

用好算力才能充分发挥出“云”的效能。江苏不少地方已建成大规模数据中心,满足工业场景下大吞吐、低时延等多样性计算需求,推动全产业链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两化融合推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8月末,全省建设5G基站22.3万座,在用数据中心近200个,标准机架数超50万架。预计到2025年底,江苏全省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可达70万标准机架。

建立闭环诊断流程,让企业愿转、会转、敢转、能转

“不会转”“不敢转”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的最大顾虑。针对此类现象,江苏积极推进企业免费诊断工作,2023年下发“智改数转”诊断服务资金近2亿元。同时有效应用免费诊断成果,及时总结免费诊断经验,系统化建立“宣传、评估、诊断、规划、实施”在内的企业“智改数转”诊断流程,提高企业认识,明晰方法路径。

“当时我们觉得公司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已经不错了,‘智改数转’花钱多、见效慢,没必要这么急迫。”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月说,在参加了苏州市工信局组织的免费智能制造诊断活动后,我们才意识到“智改数转”的紧迫性。此后,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技术支持也让莱克电气尝到了甜头,为客户拓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围绕车间、工厂、数字化应用等三类方向,江苏研究制定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指引》,规范全省诊断工作流程,并推广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线上诊断评估工具。截至8月末,全省已累计组织超4.5万家企业开展线上两化融合自评估,超3.3万家企业开展线上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数量全国领先。同时,江苏还抓好诊断成果转化运用。在上年度诊断的2.1万家企业中,已有6000多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3700多家企业开展星级上云、智能车间和工厂等示范建设,整体转化率约为47%。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转型的专业化程度,江苏较早启动了“智改数转”服务商培育工作,遴选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目前已有近1000家机构进入“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

资金投入大也是企业“不敢转”的一大原因。为此,江苏一方面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叠加放大效应,支持和指导各地用足用好省“智改数转”专项资金。去年以来,每年安排不少于12亿元的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累计扶持500多个“智改数转”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企业投资480亿元。另一方面,加大对智能制造贴息支持,截至8月末,全省企业签订“智改数转”专项贷获得授信总额近1000亿元,已发放贷款270多亿元。

下一步,江苏将进一步聚焦“1650”产业体系,逐群逐链组织编制行业实施指南和开展优秀服务商遴选,分行业制定关键环节的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等改造投入清单,不断提升企业改转意愿。

来源:新华社江苏分社

编辑:蔡阳艳

审核:张翔

举报/反馈

相关内容